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霪雨

标题包含
霪雨
朝雨暮雨不肯晴,昏昏冥冥如翳尘。 舍中连月汗流础,道傍前日泥埋轮。 东南地倾水所汇,潮汐沙拥江之滣。 埧头中沙坐可想,往往政与洪涛濒。 陵迁谷变不知代,但见万瓦差鳞鳞。 老钱试手建都邑,盖亦安土非经纶。 海咸舄卤易岚雾,况此梅蒸天絪缊。 沮洳与吾类䵷黾,爽垲久欲还麋麕。 因思吴赵宁爱此,适已灞上翔真人。 当时倘匪地天泰,讵知无意云雷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岳(1232年-1302年),字巨山,号秋崖,南宋诗人。他出生于浙江淳安,祖籍安徽桐城。 方岳年轻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直到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才中进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早上细雨傍晚也不肯放晴,天空昏暗犹如尘埃。 屋里连续几月汗流浃背,道路旁前天车轮被泥掩埋。 东方地倾是水流汇集之处,潮汐推动沙子堆积在江河的边缘。 坝头上沙漠般的泥沙显而易见,常常和洪水相伴。 地形变迁,无法得知具体的年代,只见万千瓦片排列有序。 古老的钱币试验着建立城市,这片土地也许能让人安定。 海水苦涩,容易形成雾气,何况现在正值梅雨季节,天时地利。 低洼潮湿之地对我来说就像池塘边的蛤蟆,早就想找一个干燥舒适的地方了。 想到古时候的人也不喜欢这种地方,他们只是偶然来到了这个地方。 当时如果不是天地太平,怎么知道他们会无意中来到这里呢。
去完善
释义
1. "朝雨暮雨不肯晴":这里的"朝雨暮雨"指一整天都在下雨,"不肯晴"是说雨一直下个不停。 2. "昏昏冥冥如翳尘":"昏昏冥冥"形容光线昏暗的样子,"翳尘"指的是尘埃。这句诗的意思是阴雨天气,天空昏暗,空气中弥漫着尘埃。 3. "舍中连月汗流础":"舍中"是指家里,"连月"表示持续几个月的雨季,"汗流础"是形容雨水在墙壁上流淌的情景。 4. "道傍前日泥埋轮":"道傍"指道路两旁,"前日"表示前几天,"泥埋轮"是形容道路上积水过多,车轮都被淹没。 5. "东南地倾水所汇,潮汐沙拥江之滣":这两句诗描述了东南地区地势低洼,水流汇集;江边的沙滩被潮水冲刷堆积的场景。 6. "坝头中沙坐可想,往往政与洪涛濒":"坝头"指堤坝的顶端,"中沙"指的是河中间的沙子,"坐可想"意为可以想象到,"政与洪涛濒"表示经常面临洪水的威胁。 7. "陵迁谷变不知代":"陵迁"和"谷变"都是指地形变化,"不知代"表示无法知道这些变化的年代。 8. "但见万瓦差鳞鳞":"万瓦"指的是千家万户的房屋,"差鳞鳞"形容房屋错落有致的样子。 9. "老钱试手建都邑":"老钱"指有钱的人家,"试手"指尝试去做某事,"建都邑"是指修建城市。 10. "盖亦安土非经纶":"盖"表示大概,"安土"指安居乐业,"非经纶"表示不是有远见的政治措施。 11. "海咸舄卤易岚雾":"海咸"表示海水蒸发形成的盐分,"舄卤"是一种含有盐分的土壤,"易岚雾"指容易形成雾气。 12. "况此梅蒸天絪缊":"梅蒸"是指黄梅季节的高温潮湿,"天絪缊"形容天气闷热。 13. "沮洳与吾类䵷黾":"沮洳"是指沼泽地,"吾类"指的是我们这类生物,"䵷黾"是一种水中的生物。 14. "爽垲久欲还麋麕":"爽垲"指凉爽干燥的地方,"还麋麕"指回到麋鹿聚居的地方。 15. "因思吴赵宁爱此":"因思"表示由此想到,"吴赵"指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赵国,"宁爱此"表示宁愿喜欢这样的环境。 16. "适已灞上翔真人":"适已"表示已经适应了,"灞上"是古代长安附近的一处地方,"翔真人"指道家修炼成仙的人物。 17. "当时倘匪地天泰":"当时"表示过去某个时期,"倘匪"表示如果不是,"地天泰"指天地和谐的状态。 18. "讵知无意云雷屯":"讵知"表示怎么知道,"无意"表示不是故意的,"云雷屯"指云层积聚,雷电交加的天气现象。
去完善
赏析
《霪雨》是南宋诗人方岳的一首描绘雨季景象的诗歌。全诗通过对雨、水、潮汐和地形等自然现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生际遇的思考。 “朝雨暮雨不肯晴,昏昏冥冥如翳尘”两句,描述了阴雨连绵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雨季天气的无奈和感慨。接下来,通过“舍中连月汗流础,道傍前日泥埋轮”描述了雨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强调了雨季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描述了雨季的自然现象后,诗人又以“陵迁谷变不知代,但见万瓦差鳞鳞”感叹世事沧桑,表达了对时间和历史的思考。接着,诗人用“老钱试手建都邑,盖亦安土非经纶”表达出人们在困境中的努力和适应,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海咸舄卤易岚雾,况此梅蒸天絪缊”则描绘了潮湿炎热的天气条件,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锐观察。最后,诗人以“因思吴赵宁爱此,适已灞上翔真人。当时倘匪地天泰,讵知无意云雷屯”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他们身处困境时的勇气与智慧,并以此警示后人要珍惜眼前的安宁,面对困难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整首诗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历史哲理,充分体现了方岳作为南宋诗人的独特才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霪雨》是南宋诗人方岳的一首描绘秋雨连绵不绝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晚期,大约在公元1256年左右。这一时期,南宋王朝风雨飘摇,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强大压力,国内政治腐朽,民不聊生。 方岳(1199年-约1262年),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安徽祁门)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但科举之路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能高中。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研读诗书,追求学问。在担任地方官期间,他关注民生,努力造福百姓,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在方岳生活的时代,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北方金国不断南侵,严重威胁着南宋的统治。南宋朝廷内部斗争激烈,政治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然而,尽管身处乱世,方岳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霪雨》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秋雨连绵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