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再和前韵本欲创亭以获时而止

标题包含
再和前韵本欲创亭以获时而止
不因修筑废农时,欲以仁心翊化基。 野草从来丰可藉,量陂元自渺无湄。 登临有惬三檛鼓,衰病多惭一斗巵。 独喜高秋对黄菊,风吹乌帽看云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胡寅(1098年-1156年),字明仲,号致堂,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他是北宋名臣胡宿之孙,祖籍江苏丹阳。 胡寅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曾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起居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等职。他主张抗金,反...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不要因为修缮建筑而影响农业生产,要以仁爱之心推动基础建设。 那些草泽之地原本就很丰富,可以用来作为基地;那高高的坡地虽然广大却显得无边无际。 我登上山丘感受到无尽的愉悦,连敲三下鼓来表达对它的喜爱;而由于身体衰弱多病,我愧对自己的饮酒能力,只能喝上一斗酒。 我最喜欢的还是秋天的景象:在高高的秋日里,对着金黄色的菊花,让风吹起我的黑色帽子,悠然地看着云朵悠悠飘过。
去完善
释义
1. 修筑:指建筑房屋或堤坝等。这里指修建亭子。 2. 农时:农业生产的季节时间,指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时节。 3. 翊:辅佐、帮助的意思。 4. 化基:教化的基础。 5. 草藉:用草铺垫。藉,垫在下面的东西。 6. 量陂:测量水位。陂,池塘、湖泊。 7. 眇无湄:辽阔无边。眇,遥远;湄,水边。 8. 登临:登山临水,泛指游览山水名胜。 9. 三檛鼓:古代击鼓报时的器具。 10. 衰病:身体衰弱生病。 11. 多惭:常常感到惭愧。 12. 一斗巵:一杯酒。巵,酒杯。 13. 高秋:深秋。 14. 黄菊:菊花的一种。 15. 乌帽:黑色的帽子。 16. 云移:云朵飘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胡寅的一首描绘农田风光与田园生活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尊重农耕时节、关注民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不因修筑废农时,欲以仁心翊化基”,表明了诗人修建亭子并非为了耽误农耕时间,而是希望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推动教化基础的建立。体现了诗人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颔联“野草从来丰可藉,量陂元自渺无湄”,描述了田野上野草丛生,丰收在望的景象;同时诗人也借湖水宽广的景象,展现了乡村辽阔的风景。这是对自然之美和丰收景象的赞美。 颈联“登临有惬三檛鼓,衰病多惭一斗巵”,描述了诗人登上亭子的愉悦心情,以及因年老体弱而有些惭愧的自嘲。这是诗人对于自己的真实写照,表现出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尾联“独喜高秋对黄菊,风吹乌帽看云移”,诗人独自欣赏秋天的菊花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变化,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和前韵本欲创亭以获时而止》是南宋文学家胡寅于公元1165年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在胡寅退居山林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时政的忧虑。 在公元1165年左右,胡寅正处在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他在早年曾因上疏直言而被贬谪,后来在绍兴年间得以平反。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关心国家命运。然而,随着南宋政局的日益恶化,他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也愈发强烈。 在公元1165年左右,南宋正处于一个内外交困的时期。国内,权臣当道,政治腐败严重;国外,金人威胁不断,民族矛盾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胡寅一方面渴望远离世俗纷扰,过上宁静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对国家的现状忧心忡忡。 这首诗正是胡寅在这种矛盾心理下的产物。他原本计划创建一座亭子,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无法摆脱世俗困扰的无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