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青山与夕阳相映成趣,浩渺的大江滚滚东流。晚霞犹如华丽的织锦,映照在水波荡漾的路途中。让人不禁心生忧愁,遥想那遥远的长安城,如今又在何方?远处几点渔火闪烁,迷惑了港湾的入口;一片客船轻轻低垂着帆,靠近了水边的小浦。
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后悔因为头戴儒冠而误入歧途。觉得阮籍的道路行不通,回归内心的愿望被阻挡。哀伤的月亮映照着千里之外的平原,多么令人痛心。竹枝曲调的歌声,声声都是哀怨,到底是为谁在受苦呢?此时群猿和众鸟一起悲啼,震惊了整个岛屿。夜色渐暗,难以入睡,听着渡口的风声和水声。

去完善
释义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
作者:晁补之
注释:
1. 黯黯青山红日暮:“黯黯”指昏暗的样子,“青山红日暮”形容夕阳下的青山和太阳即将落下的情景。
2. 浩浩大江东注:描述长江水滚滚东流的形象。
3. 余霞散绮:绮,有花纹的丝织品;“余霞散绮”表示晚霞如同彩色丝织品般美丽。
4. 向烟波路:指沿着江边的道路前行。
5. 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使人愁是夸张手法,实际上是因为被贬到遥远的地而忧愁;长安远指京城离他遥远;在何处表示担忧前程未卜。
6. 几点渔灯小,迷近坞:指几点渔火闪烁在小船坞旁,显得有些迷茫。
7. 一片客帆低,傍前浦:描述一艘帆船靠近水边的情景。
8.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回顾一生,后悔当初选择读书做官的道路。
9. 觉阮途穷,归心阻:阮籍曾作《咏怀诗》八十二首,表达自己政治理想破灭,走投无路的境地;此处表示自己也面临相似的困境。
10. 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比喻月光下千里之外的故乡,让人心情悲伤。
11. 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竹枝歌是一种民歌形式,此处描绘了民歌中表达哀怨之情的内容,让诗人感到痛苦。
12. 猿鸟一时啼,惊岛屿:描述夜晚岛上的猿猴和鸟儿同时鸣叫的情景。
13. 烛暗不成眠,听津鼓:表示因忧虑而难以入睡,听着津渡的鼓声度过漫漫长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意象与情感紧密相扣,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氛围。开头两句描绘出黯淡的山色和落日的景象,以“红日”和“大江东注”两个动作来暗示时间的流逝。紧接着的“余霞散绮”一句,借用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诗句,展现了晚霞的美丽。然而这种美景并没有带给人们愉悦,反而让人感受到“长安远,在何处”的忧愁。
下片转换了视角,由景物转向人生的反思。首句“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便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选择儒生道路的悔意。接下来的句子更是直接借用了阮籍《咏怀诗》中的意象,表达出自己人生的困境和回归家乡的愿望。而在“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中,通过月色及距离感,表现了作者的哀伤。
紧接着的“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则是用曲调名传达出内心的忧虑,同时也在问竹枝曲是为谁而唱。随后作者通过描绘夜晚的动物啼叫和听到夜间的水鼓声,表现出环境的寂静和他自身的孤寂心情。
总的来说,整首词表现了作者贬谪后面对江山时的忧愁、哀伤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作者深沉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人生经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是北宋著名文人晁补之所创作的词篇。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87年,晁补之因政治原因被贬至云南玉溪。当时正值北宋时期,国家局势动荡,王安石变法导致了新旧两派政治斗争的激烈交锋。在这样背景下,晁补之一度陷入人生低谷,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而是将抑郁之情寄情山水,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慨。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一词描绘了玉溪山水的秀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词人对时代命运的忧虑和感慨。"向子深谈子何事,燕子楼空画图难"一句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昔日友人怀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