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福安院

标题包含
福安院
门前黄叶断人行,寂历山房昼亦扃。 疏竹矮窗僧兀坐,炷香薰笔自抄经。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门前满地黄叶阻挡行人往来,寂静的山间书屋白天也紧闭门扉。透过稀疏的竹子与低矮的窗户,可见一位僧人端坐沉思,他点燃一炷香熏洗毛笔,自己抄写佛经。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福安院:即福安寺,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 2. 陈岩:南宋诗人,字清隐,福建宁德人。 3. 黄叶:枯黄的树叶,此处借指秋天。 4. 断人行:阻挡行人通行。 5. 寂历:寂静冷落的样子。 6. 山房:山间小屋,此处指寺院。 7. 昼亦扃:白天也关闭着。 8. 疏竹:稀疏的竹林。 9. 矮窗:低矮的窗户。 10. 僧兀坐:僧人静静地坐着。 11. 炷香:点燃香炉。 12. 薰笔:熏染毛笔。
去完善
赏析
《福安院》是宋代诗人陈岩创作的一首描绘寺院生活的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观察,展现了寺院宁静、超脱的氛围。 首句“门前黄叶断人行”,通过描写秋天落叶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静谧的氛围。这里的“断人行”意味着人们因为天气或心理的原因,不愿或不便出门活动。 第二句“寂历山房昼亦扃”,进一步强调了寺院的寂静。山房的门窗紧闭,即使是白天,也显得沉寂。这句诗通过“昼亦扃”的描写,突显了禅院隔绝红尘、远离纷扰的特点。 第三句“疏竹矮窗僧兀坐”,则将目光转向了在禅院中修行的僧人。诗人在此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出一个沉静端坐的僧人的形象。同时,“疏竹”和“矮窗”两个元素,分别象征着自然与空间的空灵,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宁静和谐。 最后一句“炷香薰笔自抄经”,刻画了僧人为诵经而点燃香烛的场景。作者巧妙地运用“炷香薰笔”这一细节,表现出僧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与专注。 总体而言,这首《福安院》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塑造了一幅富有禅意且意境深邃的画卷。诗人通过对院落、僧人等元素的描绘,传达了佛教清净无染的精神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福安院》是南宋诗人陈岩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1189年,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而北方广大地区则被金国占领。 陈岩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员,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在青年时期,陈岩的生活并不如意。他的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生活变得贫困。为了谋生,陈岩不得不离家远行,四处奔波。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的百姓,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生活困境。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同时间段内,南宋的社会状况也相当复杂。一方面,南宋政府为了稳定局势,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招抚流民、发展农业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南宋政府也面临着金国的压力,两国之间的关系时战时和,使得南宋人民生活在一种不安定的环境中。 在这种背景下,陈岩创作了《福安院》。这首诗通过对福安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诗中的“福安院”象征着理想中的家园,而现实中的人们却生活在战乱与贫困之中。这种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