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月湖二首
诏书屡趣入承明,黄阁前头不肯登。
苦欲归休同野老,本来清净是禅僧。
苔生文塔今成古,影挂山房唤不应。
犹想经行泉石处,倚岩憔悴一枯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多次接到皇帝的诏令催促我进入朝堂,但我却不愿意登上显要位置。
渴望过上平静的生活如同乡野中的老人一般无争,我本来就是一名清心寡欲的僧人。
如今满布青苔的古塔已经变得破旧不堪,而我的身影则被山间小屋忽略了。
还是在山间泉水和石头经过的地方逗留一下吧,那里有一根靠着岩石显得有些枯萎的藤蔓。
去完善
释义
1. 诏书: 指皇帝的命令或通知。
2. 屡: 多次。
3. 趣入: 催逼。
4. 承明: 承明庐,汉代宫殿名,这里代指朝廷。
5. 黄阁: 古代高级官员的官署。
6. 登: 做官,上任。
7. 苦欲: 苦苦地想要。
8. 归休: 退休。
9. 野老: 乡下老人,这里指退隐田园的人。
10. 本来: 原本。
11. 清净: 心境清静,没有纷扰。
12. 禅僧: 修习禅定的僧人。
13. 文塔: 存放儒家经典的地方。
14. 苔生: 长满青苔。
15. 成古: 成为古迹。
16. 影挂: 倒影映照。
17. 山房: 山林间的房子。
18. 唤不应: 呼唤不应答。
19. 犹想: 仍然想念。
20. 经行: 走路经过。
21. 泉石: 泉水山石。
22. 倚岩: 依靠岩石。
23. 憔悴: 形容枯瘦无力的样子。
24. 枯藤: 枯萎的藤蔓。
去完善
赏析
《挽月湖二首》(其一)描绘了一位超脱世俗纷扰、坚守自我理想的诗人形象。他以“诏书屡趣入承明,黄阁前头不肯登”表达出对名利地位的不屑,宁愿与乡野之人为伍,做一个清心寡欲的僧人。“苔生文塔今成古,影挂山房唤不应”则体现出他内心的孤寂和无奈。尾联以“犹想经行泉石处,倚岩憔悴一枯藤”的景象,进一步表现出诗人的执着与坚韧,使得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月湖二首》是宋代诗人危稹所创作的组诗。这组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86年左右。这一时期,危稹担任着国史院编修的职位,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历史文献,对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使得他在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沉稳而深厚的气质,以及对古代文人生活的深切怀念。
危稹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时期。然而,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许多文人开始追求功利和浮华,失去了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危稹通过描绘古人遗韵,表达了对现实的忧虑和对古代文人精神家园的渴望。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