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御制己亥十一月十三日南郊祭天斋宫即事赐诗 其四
饮福初回八陛南,凝旒裒对百神严。
睍消尘入康衢润,神应光随北陆暹。
丹槛雉开中扇影,朱绳鹤下五门簷。
群生鼓舞明禋毕,却忆花飞舞袖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喝完祝福的酒,抬头向南方望去;集中精神聆听众神的庄严之声。
眼中的尘埃消失,康庄大道滋润清新;感受到神灵的光芒,伴随着北方的陆地不断延伸。
红漆的门柱上,雉鸟展翅飞翔,打开中扇的影子;红色的丝带系着仙鹤,在五门檐下行止优雅。
众生欢欣鼓舞,光明的信仰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这美好的景象使我回忆起了飞舞的花海和舞动的衣袖。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饮福初回八陛南":"饮福"指天子受祭神的福酒,"八陛"指的是祭天的八个台阶。这句话描述的是在南郊祭天的仪式结束后,皇帝从八个台阶上走下来的场景。
2. "凝旒裒对百神严":"凝旒"指的是皇帝的冠冕,"裒对"意为聚集,"百神"指诸神。这句话描述了皇帝在祭祀过程中庄重严肃的神态。
3. "睍消尘入康衢润":"睍消"指太阳出来时雾气消散,"康衢"指大路,"润"指湿润。这句话描绘了清晨阳光驱散雾气,使得道路变得湿润的景象。
4. "神应光随北陆暹":"神应"指神明感应,"光随"意为光芒照耀,"北陆"指北方星域,"暹"指光明。这句话表示神明之光伴随着北方的星空闪耀。
5. "丹槛雉开中扇影":"丹槛"指红色的栏杆,"雉开"意为打开雉门,"中扇影"指中央的屏风影子。这句话描述了祭祀场地的红色栏杆和中央屏风的景象。
6. "朱绳鹤下五门簷":"朱绳"指红色的绳索,"鹤下"指仙鹤降落,"五门簷"指五个门的檐角。这句话描绘了仙鹤降落在五门屋檐上的场景。
7. "群生鼓舞明禋毕":"群生"指众生,"鼓舞"指欢欣鼓舞,"明禋"指明确的祈祷。这句话表示众生为皇帝祭祀感到高兴,祈祷结束。
8. "却忆花飞舞袖沾":"却忆"表示回忆,"花飞舞袖沾"形容花瓣飘舞,洒落在衣袖上的情景。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祭祀结束后,回忆起美丽的花舞情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祭天的场景以及皇帝祝词时的庄重气氛。诗人通过描述祭祀过程中的细节,展现了皇家气派和对神的敬仰之情。
“饮福初回八陛南”一句描述了皇帝在南郊祭天的场景。“饮福”是古代祭祀时的一种仪式,意为祈求神明赐予福祉。"八陛南"则形象地展示了祭坛的庄严肃穆。
“凝旒裒对百神严”进一步刻画了皇帝的威严与认真。"凝旒"一词形容皇帝仪态庄重,"百神严"则表达了对百神恭敬的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睍消尘入康衢润,神应光随北陆暹"则描述了祭天后的景象。“睍消”指阳光照射,“康衢润”则表示路面因阳光而变得湿润。“神应光随北陆暹”中的“北陆暹”意味着北方的阳光照耀大地,寓意着神明的光辉洒满人间。
在描绘完祭天场面之后,诗人又以"丹槛雉开中扇影,朱绳鹤下五门簷"两句将画面带回了现实。这两句表达了皇帝与大臣们观看礼器的情景。"丹槛"是红色的栏杆,象征着皇家的尊贵;"雉开中扇影"则描绘了官员们行礼时的影子;"朱绳鹤下五门簷"则是用鹤来象征神的降临。
最后两句"群生鼓舞明禋毕,却忆花飞舞袖沾"是诗人对于整个祭天过程的感慨。"群生鼓舞"表示众生受到感召,共同祈祷;"明禋毕"意指祭祀结束。"却忆花飞舞袖沾"则以轻盈的花瓣飘舞在衣袖之上作为画面的收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传递出诗人对于天地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蔡京所作,创作于公元1059年(宋仁宗嘉祐四年)。此时正值北宋中期,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士人阶层地位逐渐上升。蔡京在这一年中,因为才学出众,被选拔为进士,从此踏上政治舞台,开始了一段传奇的政治生涯。
在这首诗中,蔡京以华丽的词藻描绘了皇帝在南郊祭天的庄严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皇权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国家昌盛的期许。然而,这并不能掩盖蔡京在后来成为权臣后的一些历史污点,他因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等问题而遭到后世谴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