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窗
偏宜酥壁称闲情,白似溪云薄似冰。
不是野人嫌月色,免教风弄读书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更喜用酥油涂抹墙壁来消闲情致,白色的纸张如溪边的白云、薄冰一般轻巧可爱。
并非山野之人厌恶月色,而是不想让风吹拂读书时的灯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酥壁:即指糊裱窗棂的纸张,因纸质柔软,故有此称。
2. 偏宜:特别适宜。
3. 白似溪云薄似冰:形容纸张洁白如溪畔的白云,质地轻薄如同冰块。
4. 野人:指田野间劳作之人。
5. 风弄读书灯:风吹动阅读时使用的灯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纸窗的轻盈与透明,诗人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个人感受和情感色彩,使得整个画面栩栩如生。诗人以“偏宜酥壁称闲情”来描述纸窗的安装和使用环境,突出了其轻薄、自然的特性。接下来的“白似溪云薄似冰”则形象地描绘了纸窗的外观,白色的纸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如同溪流上的云朵一般轻盈,又像是薄薄的冰块一般透明。接着诗人又以“不是野人嫌月色,免教风弄读书灯”来表达他对纸窗的理解和使用方式,意思是纸窗虽然透明,但在月光之下,也不会过于刺眼,让诗人能够安心读书。这种表达既有生活实感,又有诗人的自我抒发,令人感同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纸窗》是唐代诗人郭震所作。创作时间是唐朝中期,大约公元75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郭震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并未气馁,而是选择投身军旅,希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然而,尽管他英勇善战,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获得朝廷的重用。这种人生的挫折和对前途的迷茫,使他产生了深沉的忧虑和哀愁。
与此同时,唐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边境战乱频繁。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衰,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郭震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愤懑和不平。他的诗歌往往反映出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在《纸窗》这首诗中,郭震通过对纸窗这一生活细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窗户上薄薄的纸张,象征着他和外界的联系,也象征着他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他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也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流转。然而,这扇窗户却容易被风吹破,寓意着他内心的脆弱和对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