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如祖弟二首

标题包含
和如祖弟二首
绿树黄鹂阴复晴,春风何处不堪行。 野烟著草锦锦色,江日浮花滟滟明。 故国音书添梦想,异乡节物减心情。 逢人尽说兵戈事,始觉如今去就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处权,字伯行,号后村居士,南宋著名文人、词人。他生于公元1076年,卒于公元1159年,享年83岁。 李处权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李邦献是北宋时期的进士。李处权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展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翠绿树木中黄鹂时隐时现,春天里到处都有宜人的景色。 田野间弥漫着烟雾,草木呈现出一片锦缎般的景象;江水映照着阳光,使得花朵显得更加明亮。 故乡的消息总是让人充满期待,身在异地,节日的气氛似乎也减少了些喜悦。 每次遇到别人都在谈论战争的事情,才意识到如今的离别和重逢已经变得不那么沉重了。
去完善
释义
1. 绿树:绿色的树木,这里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色。 2. 黄鹂:一种鸟类,以其悦耳的叫声著名,常常被用来形容春天的美好。 3. 阴复晴:天气从阴转晴的变化。 4. 春风:春天的风,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舒适和温暖。 5. 何处:什么地方,表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享受到春天的好时光。 6. 堪行:可以行走,表示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7. 野烟:田野上的烟雾,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气息。 8. 著草:附着在草上,这里用来形容野烟的轻盈和弥漫。 9. 锦锦色:鲜艳的色彩,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美丽景象。 10. 江日:江面上的阳光,这里用来形容阳光的明亮。 11. 浮花:漂浮在水面上的花朵,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美景。 12. 滟滟明:明亮的色彩,这里用来形容阳光的耀眼。 13. 故国:故乡,这里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4. 音书:书信,这里用来表示与故乡亲人之间的联系。 15. 添梦想:增加了思念之情。 16. 异乡:他乡,这里用来表示离开故乡的地方。 17. 节物:节日的风俗习惯,这里用来表示对故乡风俗的回忆。 18. 减心情:减少了愉悦的心情,这里用来表示身处异乡的不满情绪。 19. 逢人:遇到的人,这里用来表示与人交谈的场景。 20. 兵戈:战争,这里用来表示国家的战乱情况。 21. 去就轻:离去或留下都无所谓,这里用来表示对战乱中的生活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绿树黄鹂阴复晴”开篇,首先描绘了春日的美好景色,绿树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下来,形成了明暗交替的光影效果。黄鹂在树上欢快地歌唱,它们的歌声忽高忽低,与树木的阴影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愉悦的氛围。这种景象使人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接下来,诗人以“春风何处不堪行”表达了春天的美好无处不在,让人难以抗拒外出踏青的冲动。“春风”一词在这里象征着温暖、生机与希望,也暗示了诗人在经历了一个严冬后的心灵复苏。 紧接着,诗人用“野烟著草锦锦色,江日浮花滟滟明”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田野上的烟雾缭绕,如同一层轻薄的纱幕,使得原野的色彩更加丰富;江水中的花朵随波荡漾,呈现出一幅水光潋滟的画面。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春天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然而,美好的景致并未让诗人完全忘记现实的忧虑。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身处异乡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战争的忧虑。他提到“故国音书添梦想,异乡节物减心情”,意思是虽然远方的家乡传来一些消息,但诗人的思乡之情却越发强烈,而在异乡过节的时候,由于心境的不同,节日的气氛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令人愉快。这里,诗人通过对比故乡与异乡的景象,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最后,诗人以“逢人尽说兵戈事,始觉如今去就轻”结束全诗。战争的话题在当时的社会中普遍存在,人们见面都会谈论战争的事情,这使得诗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非无法承受,相比战争带来的苦难,个人的离愁别绪显得微不足道。这句诗揭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个人遭遇的豁达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如祖弟二首》是南宋诗人李处权创作的一组诗。这组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90年前后,即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李处权和他的兄弟们在一次诗歌聚会中,共同创作了这首诗。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虽然表面上保持着一定的繁荣,但实际上国力衰弱,政治腐败。诗人李处权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兄弟间情谊的珍视。 在这组诗中,李处权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兄弟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些情感都渗透在他的诗句中,使这组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