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晏元献公挽歌辞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晏元献公挽歌辞二首 其二
四海尚多事,君心属太平。 天胡不遗憗,邦早夺耆英。 柱石倾宫构,盐梅废鼎烹。 斯人无复见,谁意在苍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沈遘(1047年-1097年),字文通,号云巢,浙江钱塘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历任太常博士、尚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等职。 沈遘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便以诗名闻天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现在世界仍存在诸多问题,而你却关心着太平盛世的景象。 为什么上天不愿意赐予我们安宁的岁月,使得国家过早失去了贤达之人? 国家的支柱与基石已倾倒,宫廷的结构已然崩塌;那些能够调理政事的智者已不再发挥他们的作用,如同废弃了的调料和烹饪器具一般。 这些人我们已经再也无法见到,那么谁又来关心这个世界的百姓呢?
去完善
释义
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尚:仍然,还是。 多事:形容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君心:这里指晏元献(晏殊)的志向与抱负。 属:专注,致力于。 太平: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 天胡:指上天的安排或命运。 不遗憗:指不能使晏元献长寿。 邦:指国家。 早:过早地。 夺:失去。 耆英:指年高德劭之人。这里借指晏元献。 柱石:指栋梁之才,国家的重要支柱。 倾:倒塌。 宫构:宫殿建筑,这里喻指国家的根基。 盐梅:古代用以调味的两种物品,这里比喻宰辅大臣。 废:废弃不用。 鼎烹:指烹饪食物,这里喻指治理国家。 斯人:这个人,这里指晏元献。 无复见:无法再见到。 谁意:谁的意愿。 苍生:指百姓,民众。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诗,作者以沉痛的笔触表达了对晏元献公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国家面临的多事之秋与渴望太平盛世的社会情绪。首先,“四海尚多事,君心属太平”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之情,以及其期待天下太平的愿望。接着,“天胡不遗憗,邦早夺耆英”则从惋惜的角度描述了晏元献公的离世对国家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特别是他作为国家支柱的地位。紧接着,“柱石倾宫构,盐梅废鼎烹”通过比拟的方式形象地描绘了晏元献公逝去后国家权力机构的动摇与人才匮乏的局面。最后,“斯人无复见,谁意在苍生”表达了对晏元献公高尚品德和治国才能的无尽缅怀,以及对未来政局何人能够真正关注民生、造福百姓的担忧。整首诗既流露出悲痛的情感,又深入剖析了国家局势,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担当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沈遘(公元1008-1067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这首《晏元献公挽歌辞二首 其二》中,通过怀念和赞颂晏殊的文学成就以及品行,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6年)。 这个时期的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许多文人士大夫投身于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晏殊作为当时的名臣,他在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受到了广泛赞誉,被誉为“北宋词坛奠基人”之一。沈遘作为晏殊的好友和门生,对晏殊的才华和人格充满敬仰。 在晏殊去世后,沈遘写下这首挽歌,以表达对这位故人的哀思。诗中,沈遘回顾了晏殊的一生,赞美了他的文学造诣和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离去的悲痛。这首诗不仅是悼念晏殊之作,也是北宋时期文人精神风貌的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