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游越福王府
笙歌梦断蒺藜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美妙的笙歌已经远去,只剩下满是蒺藜的土地和野生菜花。乌云密布的老树下,夕阳渐渐落下,燕子也不再寻找王家与谢家了。愤怒的青蛙叫声象征着过去的辉煌已不再。曾经的锦绣池塘已经被埋没在废墟中,曾经用于饮酒聚会的亭子也已经破损不堪。哪里还能找到昔日的繁华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水仙子:曲牌名。
2. 游越福王府:位于浙江绍兴。这里指的是南宋时越国公赵禥的王府遗址。
3. 乔吉:元代著名戏曲家、散曲家。
4. 蒺藜沙:指杂草丛生的荒地。
5. 罗绮香馀:形容富贵人家的绫罗绸缎已经残破,香气已逝。
6. 野菜花:指荒凉的野外。
7. 乱云老树夕阳下:描绘了暮色下的荒凉景象。
8. 燕休寻王谢家:燕子们不再寻找曾经繁华的王谢人家。王谢,泛指豪门世家。
9. 恨兴亡怒煞些鸣蛙:意为蛙鸣声中饱含着对昔日繁华的遗憾与愤怒。
10. 铺锦池埋荒甃:锦绣般的池塘已被荒废。甃,井壁,这里代指水井。
11. 流杯亭堆破瓦:曾经用于举行宴会的流杯亭现已破败不堪。
12. 繁华:指昔日的繁华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元曲以《水仙子·游越福王府》为题,通过描述昔日越福王府的荒芜景象,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化。起首两句“笙歌梦断蒺藜沙,罗绮香馀野菜花”,用“笙歌梦断”和“罗绮香馀”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接下来,“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用“乱云”“老树”“夕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荒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接下来的三句,“铺锦池埋荒甃,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更是直接展现了越福王府的破败景象。昔日的繁华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荒芜、破败。然而,在这背后,隐藏着历史的沉重痕迹,让人深思。整首曲子以简练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越福王府的今昔对比,既抒发了作者的历史感慨,又传递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仙子·游越福王府》是元代著名散曲家乔吉创作的一首词牌名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340年左右,正值元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乔吉作为一个民间艺人,在游历了越福王府后,以他的视角描绘出了一幅繁华落尽的景象,反映出他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时代风云的洞察。
这个时期,元朝政权逐渐衰败,农民起义频发,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而乔吉本人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在这种环境下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如《卖狗皮膏》、《闺思》等。他的作品语言诙谐,形式多样,深受民众喜爱。然而,由于生活所迫,乔吉也曾一度沦为乞丐,流浪江湖,这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这首《水仙子·游越福王府》正是乔吉在这个特殊时期创作的。他以福王府为背景,通过对昔日辉煌的描绘,反映了元朝社会的繁荣与衰落。同时,他也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民间苦难的同情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这首词不仅体现了乔吉的艺术才华,也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