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六十九

标题包含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六十九
虎穴魔宫阔步挨,犁耕拔舌待君来。摩云鼻孔须胡口,闹里相逢鬼擘开。不离刀山居马腹,便从炉炭入驴胎。一句子,不须猜,延宾岂在预安排。换手搥胸何处去,虾蟆头上戴青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慧远(334年-416年),俗姓贾,字谦之,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东晋时期著名的高僧、文学家、哲学家,被誉为“庐山宗师”。 释慧远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善老庄之学。他年轻时曾游学长安,后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你在神秘诡异的宫殿中大胆地行走,犹如犁耕一般果断地在拔除敌人的舌头等待着你的到来。高耸入云的鼻孔需要得到认可才能通过,喧闹中与鬼魅相遇并展开激战。不离开刀剑和山林便骑马渡河,就从熊熊炉火中穿越进入战场。这一句话,不需猜测,邀请宾客岂能在事先预料之中?变换手法,捶打胸口,要到哪里去寻找答案?蛤蟆的头上覆盖着青苔,正如我们身处的环境,模糊不清。
去完善
释义
1. 虎穴魔宫:喻指险恶之境或敌人的巢穴。 2. 犁耕拔舌:意指辛勤耕耘后收获的果实。 3. 摩云:形容极高或极远。 4. 闹里相逢:在热闹场合意外相遇。 5. 鬼擘开:比喻巧妙地解决难题。 6. 不离刀山:描述艰难的处境。 7. 炉炭:比喻艰苦的环境。 8. 一句子:指一个禅机或者道理。 9. 延宾:指接待宾客。 10. 换手搥胸:表示疑惑不解的样子。 11. 虾蟆头上戴青苔:比喻事物突如其来,令人惊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六十九》是宋代僧人释慧远的作品。全诗以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禅宗追求顿悟、解脱的哲理思想。 首先,“虎穴魔宫阔步挨”描述了修行者在充满险恶、诱惑的世界中坚定步伐,勇往直前。接着,“犁耕拔舌待君来”将语言、争论视为一场耕耘,表达出诗人对真理探讨的热切期待。 第三句“摩云鼻孔须胡口”则用“摩云”比喻高深的智慧,并通过“胡口”的描绘表现出禅宗不拘一格、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同时,“闹里相逢鬼擘开”意味着在纷扰世间中寻找到灵性的契合点。 第五句“不离刀山居马腹”通过“刀山”、“马腹”两个意象,展示了现实世界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并表达了诗人愿以佛心应对红尘的信念。第六句“便从炉炭入驴胎”则在揭示尘世苦痛的同时,传达了佛家所说的轮回观念,倡导人们积极面对生命的变化。 最后四句“一句子,不须猜,延宾岂在预安排。换手搥胸何处去,虾蟆头上戴青苔。”强调在修行的道路上,关键是把握当下、顺其自然,而非执着于未来的预知与筹划。而“换手搥胸”、“虾蟆头上戴青苔”这两个离奇的景象,旨在使人们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超脱的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六十九》是北宋著名僧人释慧远所作的佛教诗歌。根据历史记载,释慧远出生于公元972年,圆寂于1053年。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北宋时期,这是一个宗教文化繁荣的时期,佛教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释慧远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传奇色彩。他在青少年时期便出家为僧,对佛学有着极高的造诣。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斗争,他的僧侣生涯并不平静。在多次被迫还俗后,他又重新回到了佛门之中,潜心研究佛法,弘扬佛教教义。在他的晚年时期,他的名声大噪,成为了北宋时期佛教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在释慧远生活的时代,北宋正处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阶段。然而,这个时期的佛教发展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寺院的土地占有问题、僧侣的行为规范问题等。释慧远作为一位有远见和智慧的僧人,他关注这些问题,并在自己的诗歌中表达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