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冬至

标题包含
冬至
老来心绪怯年光,又见春来报一阳。 未必暗添宫线永,只应先引鬓丝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岁渐增心中忐忑不安,又是一年春来临万物复苏。 不一定意味着寿命延长,只是让头发更加花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到来,通常在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2. 姜特立:南宋文人,曾担任徽州通判等官职。 3. 老来:老年的时候。 4. 心绪:心情,情绪。 5. 怯年光:对时光流逝感到害怕或不安。 6. 报一阳:指冬至节气时,太阳开始逐渐北移,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这里的“一阳”指的是阳气初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7. 宫线:古代皇宫中使用的装饰线条,这里代指时间的推移。 8. 鬓丝:鬓角处的白发,形容衰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老年时的心境,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句“老来心绪怯年光”表明了诗人对岁月的无常感到恐惧和担忧,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虑。接下来的“又见春来报一阳”则传达了季节更替的无奈,暗示着时间的不可逆转。 接下来两句“未必暗添宫线永,只应先引鬓丝长”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感叹。“宫线永”指的是古代宫廷中用于测量日影变化的一种仪器,这里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而“鬓丝长”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头发逐渐变白的过程,突显出岁月的痕迹。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冬至这一节气为切入点,通过对季节变换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时间、生命以及年华老去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至》是南宋诗人姜特立的作品。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94年,即南宋光宗绍熙五年。这个时期,南宋王朝历经沧桑,内外交困。北方的金国虎视眈眈,南方的民众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姜特立(约1125-1194),字邦杰,浙江丽水人,宋代文人,历任临安府尹、尚左郎中、礼部侍郎等职。然而在这个时期,他因为直言敢谏,屡次遭到贬谪。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他甚至被剥夺了官职,被迫回乡养老。 在《冬至》这首诗中,姜特立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冬至这一天的景象。他将这一天比喻为“夜最长”,寓意着人生的低谷期。同时,他也表达了在这个寒冷的日子里,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希望。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姜特立卓越的诗歌技艺,也反映出他在人生低谷时期的坚韧与豁达。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