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芦苇

标题包含
芦苇
高士想江湖,湖闲庭植芦。 清风时有至,绿竹兴何殊。 嫩喜日光薄,疎忧雨点麤。 惊蛙跳得过,鬬雀袅如无。 未织巴篱护,几擡邛竹扶。 惹烟轻弱柳,蘸水漱清蒲。 溉灌情偏重,琴樽赏不孤。 穿花思钓叟,吹叶少羌雏。 寒色暮天映,秋声远籁俱。 郎吟应有趣,潇洒十余株。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贞白(895年-958年),字有道,号灵溪,又号清溪生。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文学家、诗人。 王贞白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尤以诗名闻世。在南唐时,他曾担任国子...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高雅之士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闲暇时便种上芦草陶冶情操。每当清风拂过,竹子的清新之美也令人陶醉。芦草享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有时候也为雨水太猛而忧虑。青蛙跳过湖边的芦苇,鸟儿在枝头翩翩起舞。它们没有被精心照料,却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微风拂过轻柔的柳枝,水面上的蒲草轻轻晃动。灌溉植物时的心情分外舒畅,与好友对坐饮酒更是美好的时光。湖边的钓鱼翁,树梢上的小鸟,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夜幕降临,寒冷的季节已悄然来临,秋天的声音渐渐远去。这一片美景让人想起古人的诗句,感叹其中的潇洒自如和生命的活力。
去完善
释义
1. 高士:指品行高尚、志趣高雅的人。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自己或者他心目中理想的高尚之士。 2. 江湖:江,长江;湖,湖泊。这里泛指广阔的水域。 3. 绿竹:绿色的竹子,这里代指竹子。 4. 嫩:植物初生的叶子或花朵。这里形容芦苇的嫩叶。 5. 疏:分散,指分布稀疏。这里用来描述芦苇丛的大小。 6. 麤:同“粗”,粗糙的意思。这里是形容雨滴打在叶子上的感觉。 7. 巴篱:四川巴山地区的篱笆。这里泛指各种篱笆。 8. 邛竹:产于四川邛崃山的竹子,这里用来形容支撑芦苇的竹子。 9. 惹烟:烟雾缭绕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柳树和芦苇的朦胧之美。 10. 蘸水:植物叶子沾上水珠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菖蒲在水中的姿态。 11. 溉灌:灌溉。这里表示对芦苇的照顾。 12. 琴樽:弹琴和饮酒。这里表示作者的闲情逸致。 13. 钓叟:钓鱼的老人。这里表示作者向往的隐逸生活。 14. 吹叶:用树叶吹奏出声音。这里表示作者的生活情趣。 15. 羌雏:羌族的孩子。这里用来比喻小孩吹叶的声音。 16. 寒色:寒冷的景象。这里用来形容秋天的景色。 17. 远籁:远方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秋声的悠扬。 18. 郎吟:男子的吟咏。这里表示作者对自己的赞美。 19. 潇洒:英俊潇洒。这里用来形容芦苇的风姿。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高士想江湖”开篇,将读者的思绪引入到江枫渔火的江湖世界中,仿佛可以听到渔舟唱晚的声音。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湖畔高士们在闲暇之余种植芦苇的生活场景,在清凉的湖边,青翠的芦苇随风摇曳,让人感受到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接下来,诗人用“嫩喜日光薄,疎忧雨点麤。”描述了芦苇的生活习性,阳光照射下的芦苇显得生机勃勃,但遇到粗大的雨滴时则显得有些担忧。诗人通过这两句诗句展现了芦苇的独特性格:它看似柔弱,但又具有坚韧的品质。 “惊蛙跳得过,鬭雀袅如无。”这一联描绘了青蛙跳跃、鸟雀戏耍的生动景象,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趣。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仗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还让读者更加沉浸在诗人的世界里。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详细描写了芦苇生长的环境和人们对它的关爱。人们为它编织篱笆,用它来支撑邛竹。这些细节表达了诗人对芦苇深深的喜爱和珍视之情。 “惹烟轻弱柳,蘸水漱清蒲。”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芦苇随风飘摇的姿态,它们轻轻地拂过水面,好像在用清澈的水流清洁自己。这里,诗人赋予了芦苇一种飘逸而灵动的形象,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芦苇的生长环境和人文氛围,灌溉的过程中饱含着浓厚的情感,弹琴饮酒的赏玩中更显悠然自得。此时的诗人已完全沉醉于芦苇的世界之中,享受着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篇的最后四句,诗人再次表达了对芦苇的喜爱和欣赏,甚至产生了诗意的感觉。他认为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与这些潇洒的芦苇为伴,已经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归宿。整首诗以赞颂芦苇的美和高尚品质为主题,同时表达出诗人自己对江湖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世界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芦苇》是唐朝诗人王贞白的代表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唐时期(公元765年-836年)。王贞白是唐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60年)的进士,因直言敢谏,有志于振朝纲,结果因“谤讪”得罪权贵,被贬为盐官永城尉。 这个时间段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但是社会矛盾依然严重。一方面,虽然唐朝初期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但是由于长期的社会矛盾和战争,导致国家财力匮乏,民生疾苦。另一方面,科举制度虽然为社会提供了一定的上升通道,但同时也滋生了一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导致官场腐败严重。 王贞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芦苇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纯洁、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他在诗中写到:“秋江欲起白头波,一苇睢阳奈汝何?曾过菰城听楚汉,眼看成败两兴歌。”这里,他通过对比芦苇的坚韧不拔和时代的沧桑变化,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态度和人格理想的坚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