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
谁怜孤峭质,移在太湖心。
出得风波外,任他池馆深。
不同花逞艳,多媿竹垂阴。
一片至坚操,那忧岁月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能理解这孤峭的品质,如今已移植到太湖中央。
风雨无阻地生长,任凭池塘深处的宁静。
不必与鲜花争艳,却可受翠竹的荫蔽。
这是一种坚定的操守,不怕岁月的侵蚀。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的淡水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
2. 孤峭质:指太湖石的特性,即其形状独特、陡峭。
3. 池馆:池塘附近的建筑物,这里指别墅或园林。
4. 花逞艳:花朵竞相展示艳丽。
5. 媿:惭愧、羞愧之意。
6. 垂阴:树木枝叶下垂,遮挡阳光。
7. 至坚操:最坚韧的品质。
去完善
赏析
王贞白的这首《太湖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孤独而坚韧的形象——太湖石。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石头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成为一个备受冷落的孤独者。这首诗通过对太湖石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感慨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首联“谁怜孤峭质,移在太湖心”,表达了诗人对太湖石的同情和理解。这里,诗人将太湖石比作一个具有独立特行的品质的人,他虽然身处孤独之中,但却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世俗所左右。然而,这样的品质却并未得到世人的理解和欣赏,反而被置于太湖的中心地带,饱受风吹浪打。
颔联“出得风波外,任他池馆深”,则进一步表现了太湖石的坚韧性格。尽管生活充满了风浪和挑战,但太湖石依然能够坚定地站在风浪之外,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使得太湖石在诗人眼中成为一个令人敬佩的存在。
颈联“不同花逞艳,多媿竹垂阴”,则是诗人对太湖石的赞美。诗人认为,太湖石虽然没有花朵那样绚烂的色彩,也没有竹子那样绿荫如盖的繁华,但它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太湖石的朴实无华和不事张扬的品质,使人们对它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尾联“一片至坚操,那忧岁月侵”,则是对太湖石精神的总结和升华。诗人指出,正是由于太湖石具有一片至坚的操守,它才不会被岁月的侵蚀所影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和尊严。这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哲学,也是诗人对生活的一种独到见解。
总之,王贞白的这首《太湖石》通过对太湖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品质的深刻思考。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韧而孤独的形象,使人们在对太湖石的赞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太湖石》是唐朝诗人王贞白所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物的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太湖石的形态和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造化神奇。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太湖石的赞美,表达了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76年,正值唐朝晚期。在这段时间里,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王贞白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社会现状和政治动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在此时期写下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其中包括这首《太湖石》。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王贞白的生活际遇相对较为平静。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广受欢迎,然而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取得进士功名。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气馁,仍然坚持文学创作,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在这个时代,唐朝的诗歌文化达到了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王贞白的这首诗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示了唐代诗人对于自然美和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