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怀古
恃险不种德,兴亡叹数穷。石城几换主,天堑谩连空。
御路叠民冢,台基聚牧童。折碑犹有字,多记晋英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依靠地势险要却不修养品德,国家的兴衰令人叹息。石头建造的城市几经易手,长江的天然险阻也变得虚空无物。皇帝曾走过的路上堆满了百姓的坟墓,高台基上聚满了放牧的儿童。折断的石碑上还有字迹,记载的多是晋朝的英雄人物。
去完善
释义
1. 恃险:依靠地势险要。
2. 种德:培养德行。
3. 数穷:气数已尽,指灭亡。
4. 石城:南京的古称,这里代指金陵。
5. 天堑:天然的屏障,这里指长江。
6. 谩:徒然,白白地。
7. 连空:接天际,形容宽广无边的样子。
8. 御路:皇帝走的路,这里代指道路。
9. 叠:重叠堆积。
10. 民冢:平民的坟墓。
11. 台基:古代宫殿或建筑的基座。
12. 聚:集中。
13. 牧童:放牧的孩童。
14. 折碑:断了的碑石。
15. 英雄:英勇之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金陵怀古”,诗人通过描绘金陵的历史变迁,抒发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开篇以“恃险不种德”起笔,揭示了金陵曾经依靠地势险要而兴起,但由于忽视道德修养,最终仍不免走向灭亡的道理。接下来诗人描绘了金陵的地形特点——石城、天堑,并指出这些曾经的防御屏障在历史的洪流中已经失去作用。
接着,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金陵的现状:昔日的皇家御路如今已变成平民的墓地,曾经的宫殿台基则成了牧童聚集的地方。这一系列的对比,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金陵的沧桑变化和历史沧桑感。最后两句诗,诗人提到了残存的碑刻上还记录着许多晋代的英雄事迹,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英雄事迹的赞美。同时,这也暗含着诗人对那些因贪图权势而丧失道德的人们的谴责。
整首诗以金陵作为历史的见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道德与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兴衰成败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陵怀古》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名篇之一,这首诗通过对金陵(今南京)的历史变迁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哀叹。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晚期,大约公元850年左右。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王贞白正处于他人生的低谷时期。他曾满怀抱负,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屡试不第,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失望和无奈之中。这一时期,唐朝社会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贞白以金陵这座历史名城为引子,回顾了过去的繁华盛世,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忧虑。他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历史的痕迹,将金陵的兴衰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叹。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