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塞
玉殿论兵事,君王诏出征。新除羽林将,曾破月支兵。
惯历塞垣险,能分部落情。从今一战胜,不使虏尘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宫殿里讨论战争的事务,君主发布出征的命令。新的任命的羽林将军,曾经击败过月支国的军队。他们习惯经过边境的危险地带,能够分辨部落的情感与需求。现在的一次胜利就能实现目标,不再让敌人尘土飞扬,轻易发动侵略。
去完善
释义
1. 玉殿:指皇宫或朝廷。
2. 论兵事:谈论军事事务。
3. 君王:此处指皇帝。
4. 诏:皇帝的命令。
5. 新除:新任。
6. 羽林将:古代宫廷禁卫军的将领。
7. 曾破:曾经击败。
8. 月支:古西域国名,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这里代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9. 历:经历。
10. 塞垣:边境地区。
11. 部落: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这里指的是少数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12. 从今:从现在开始。
13. 一战:一次战斗。
14. 不使:不让。
15. 虏尘:指敌人的尘土,这里代指敌情。
去完善
赏析
《入塞》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五言律诗,表达出他对边塞战争的独特见解和深沉感慨。诗歌的意境雄浑豪放,笔调悲壮激昂,通过描绘战争的惨烈和战士的英勇,展现了边疆将士坚守家园的决心。
首联“玉殿论兵事,君王诏出征”点明了战争的原因和背景:在皇家宫殿里讨论军事战略,君王发出征战的诏书。这两句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显示出战争的庄重与神圣。
颔联“新除羽林将,曾破月支兵”赞颂了新任命的羽林将军,以及他在过去取得的战功。这里的“月支兵”指的是匈奴的一支,用在这里象征强大的敌人和艰苦的战斗。作者通过对将领的赞美,突显了战争的激烈和战士的勇猛。
颈联“惯历塞垣险,能分部落情”则强调了边疆环境的艰辛和族群之间的复杂关系。战士们在烽火狼烟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历经险境;同时他们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分辨不同部落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差异。这说明了战场环境的复杂性与挑战性。
尾联“从今一战胜,不使虏尘生”表现出诗人的强烈期许:希望这次战争取得胜利,从而不再让敌人侵犯边境。这句诗既展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又流露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总之,《入塞》这首诗以深刻的笔触描绘了边疆战场的景象,赞美了勇敢无畏的士兵,同时也揭示了战争背后的沉重代价。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以及对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入塞》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时期(712-756年),当时唐朝正处于盛世,边境安宁,但由于边疆驻军的需要,仍有许多士兵远离家乡,保卫边疆。
王贞白(895-956年),字有道,江西永丰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文人,曾任国子博士、御史中丞等职。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参与政治斗争,经历了宦海沉浮。他的诗歌作品以反映民间疾苦、表达个人感慨为主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在唐玄宗时期,唐朝国力昌盛,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繁荣。然而,边疆地区的军事压力仍然较大,驻军戍边成为了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些士兵远离家乡,常年驻守边疆,生活条件艰苦,思念家乡的心情也越发强烈。王贞白作为一位关心民瘼的诗人,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通过这首《入塞》描绘了戍边战士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