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从军朔方久,未省用干戈。
秪以恩信及,自然戎虏和。
边声动白草,烧色入枯河。
每度因看猎,令人勇气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军队里呆久了,
不见战火硝烟。
只凭着深厚的恩情与信念,
使敌人自然臣服,平和相处。
边疆的风声鹤唳,
吹动着白色的草原。
每次狩猎归来,
都让我的勇气更加充沛。
去完善
释义
1. 从军:古代文人投笔从戎,意指参加军队。
2. 朔方:北方边疆地区。这里泛指中国的北部边界。
3. 省:意识到。
4. 用:使用。
5. 干戈:古代兵器,此处代指战争。
6. 恩信:恩情与信誉。
7. 自然:自然而然地。
8. 戎虏:敌军。
9. 和:和平共处。
10. 边声:边疆的声响,包括风声、马嘶等。
11. 白草:一种草原上的草本植物,秋天变白。这里借指草原。
12. 烧色:火烧后的痕迹。
13. 枯河:河流干涸时露出的河床。
14. 每度:每次。
15. 看猎:观看狩猎。
16. 勇气多:增添了勇敢之气。
去完善
赏析
《从军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一首描绘戍边生活的作品。首句“从军朔方久”,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一个在北方边境驻守多年的士兵。紧接着的“未省用干戈”则表明,尽管长久身处战事之中,但诗人并未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更多的是通过恩信感化敌人,实现和平。
颔联“秪以恩信及,自然戎虏和”是对这种和平方式的赞美。“恩信”一词强调了诗人坚信以德服人的力量,同时传达出对于战争深恶痛绝的情感。然而,诗人并不否定必要的军事准备,所以在颈联“边声动白草,烧色入枯河”中,我们可以看到边疆战场的氛围和景象:风声鹤唳,烽烟四起,白草翻涌,枯河映照出战争的惨烈。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仍然可以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因为“每度因看猎,令人勇气多”。欣赏狩猎场景所带来的勇敢和力量,使他充满信心面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战斗。
总的来说,本诗将和平与战争、理想与现实、个人情感与历史使命巧妙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位久经沙场的军人对战争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从军行》是唐朝诗人王贞白的代表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59年,即唐玄宗天宝年间至唐肃宗至德年间。这个时期正是安史之乱(755-763)爆发之际,战火连天,国家动荡不安。
在这段时间里,王贞白作为一位士人,亲身经历了战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苦难。他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因此写下了这首豪情壮志的《从军行》。在这首诗中,他以激昂的笔墨描绘了军人誓死奋战、英勇报国的形象,表达了对自己能够投身战场、为国家尽忠的决心。
此外,这一时期的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国家的繁荣逐渐走向衰落。然而,在这个特殊时期,仍然有许多像王贞白一样的爱国志士,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敌救国的战斗中去。这种精神成为后世人们传颂不衰的佳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