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旅怀寄右省郑拾遗
永夕愁不寐,草虫喧客庭。半窗分晓月,当枕落残星。
鬓发游梁白,家山近越青。知音在谏省,苦调有谁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永远都在忧愁中无法入睡,草丛里的虫子喧闹着外面的院子。透过窗户能看到一半的月亮照耀着新的一天,星星却落在枕头上显得那么凄凉。头发已经开始变白,离家已经很近了。最好的朋友现在在做官,我的苦痛又有谁能够理解并听到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旅怀:旅途中产生的思念之情。
2. 右省:唐代官署名,指门下省,此处借指诗人所在的门下省的职位。
3. 郑拾遗:即郑虔,曾任尚书郎、国子司业等职,以才学著称,与杜甫、李白等有交往。
4. 永夕:整夜。
5. 不寐:无法入睡。
6. 草虫:泛指各种昆虫。
7. 喧客庭:在诗人的住处喧闹。
8. 分晓月:破晓时的月亮。
9. 当枕:靠近枕头。
10. 落残星:星星在夜色中慢慢消失。
11. 游梁白:此处用战国时期邹忌讽齐威王纳谏的典故,意指虽游历四方但仍怀才不遇。
12. 家山:家乡的山川。
13. 越青:越地的山水景色。
14. 知音:指知己。
15. 谏省:唐朝门下省负责规谏皇帝,这里借指郑虔所在的门下省。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永夕愁不寐,草虫喧客庭”,写出了诗人因忧愁而难以入睡的情景。诗人借由周围环境的嘈杂反衬内心的平静,体现了他的细腻情感。
颔联“半窗分晓月,当枕落残星”,描绘了窗前明亮的月光与枕头旁陨落的星星构成的美景。作者巧妙地运用“分”和“落”字,将大自然的景象与夜晚寂静的氛围相结合,展现了一幅美丽而又略带伤感的画面。
颈联“鬓发游梁白,家山近越青”,表达了诗人离家漂泊的孤寂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以“鬓发游梁白”喻示自己已年华老去,并以“家山近越青”寓意故乡美好依旧。
尾联“知音在谏省,苦调有谁听”,则表达出诗人在朝廷中缺乏知音的悲哀。虽然他有一位名叫郑拾遗的朋友,但二人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他的政治见解仍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与支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旅怀寄右省郑拾遗》是唐代诗人王贞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天这个特殊的季节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人生际遇的感慨。从诗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看出,作者在旅途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无尽牵挂。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世纪末到9世纪初,此时唐朝正处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政治逐渐走向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王贞白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歌作品中,时常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此背景下,王贞白写下了这首《秋日旅怀寄右省郑拾遗》。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离家在外、漂泊无依的孤独感,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他还抒发了自己身为知识分子,无法为国家排忧解难的无奈与悲愤。这首诗既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