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长老
巘路蹑云上,来参出世僧。
松高半岩雪,竹覆一溪冰。
不说有为法,非传无尽灯。
了然方寸内,应秪见南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路踩着云朵而来,来拜访超凡脱俗的僧人。
松树高高耸立在半山腰,覆盖着白雪;竹子遮盖了整条小溪,溪水已经结冰。
不谈世间纷繁之法,不传授永恒的明灯。
明了心中的平静,应该只看到南岳山的禅宗大师。
去完善
释义
1. 云居:指云居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西南部。
2. 长老:佛教中对德高望重的高僧的尊称。
3. 王贞白:字有道,号灵溪,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是“永明七子”之一。
4. 巘路:山间险峻的小路。
5. 出世僧:指超脱世俗烦恼的僧人。
6. 松高半岩雪:形容松树在半山腰,雪覆盖其上。
7. 竹覆一溪冰:描述竹子覆盖了整个小溪,溪水被冰封。
8. 有为法:佛教术语,指的是通过有意识行为达到解脱的方法。
9. 非传无尽灯:表示不用传递无尽的佛法智慧。
10. 了然方寸内:指明白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11. 南能:指南岳慧能,唐代禅宗六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拜访云居长老的情景和感受。首联通过攀登险峻山路、到达云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长老的敬意;颔联通过对山中松竹景象的描绘,营造了清静自然的氛围,为下文谈论佛理作铺垫;颈联中,“不说有为法,非传无尽灯”是诗人在听闻长老教诲后的领悟,意为长老不谈世间法,只讲求心灵的解脱和智慧的传递;尾联则表达了诗人从长老教诲中获得内心平静,并期待见到禅宗六祖慧能的境地。全诗境界开阔,层次分明,寓意深刻,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与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云居长老》是晚唐诗人王贞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公元847年-907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乱时期,政治腐败、战乱频发,民众生活困苦。王贞白作为一位敏感的诗人,深深感受到了时代的悲哀和民众的疾苦。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王贞白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屡次科举失利,这使得他对于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他也看到了许多寺庙的长老们虽然远离红尘,却仍能保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心,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贞白通过对云居长老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间苦难的同情。他用精炼的语言,展现了云居长老的形象:“世间无事不忧愁,有事无忧便是休。”这种对世事的洞察力以及对生活态度的独特见解,充分展示了王贞白作为一个诗人的才情和智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