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长安道

标题包含
长安道
晓鼓人已行,暮鼓人未息。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 不问贤与愚,但论官与职。如何贫书生,只献安边策。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贞白(895年-958年),字有道,号灵溪,又号清溪生。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文学家、诗人。 王贞白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尤以诗名闻世。在南唐时,他曾担任国子...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清晨的钟声刚刚响起,人们已经开始忙碌;夜幕降临,人们仍未休息。四面八方的国家纷纷前来,争相进贡金银布匹。不论是贤能之人还是愚昧之辈,只看他们的官职和地位。为何贫穷的书生,只能献上安定的策略呢?
去完善
释义
《长安道》是唐代诗人王贞白创作的一首描绘古代社会景象的诗歌。以下是对该诗中部分词句的注释: 1. 长安道: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的长安道是指通往都城的道路。 2. 晓鼓:古代报时的工具,用鼓声作为信号。晓鼓表示早晨的鼓声。 3. 人已行:行人已经上路。 4. 暮鼓:傍晚的鼓声。 5. 梯航万国:梯航是指用楼梯船运输的方式,万国指来自世界各地。 6. 贡金帛:贡是进贡的意思,金帛是指黄金和丝绸等贵重物品。这句意思是各国争相向朝廷进贡财宝。 7. 不问贤与愚:无论贤明还是愚昧的人。 8. 但论官与职:只关心他们的官职和地位。 9. 如何:为什么。 10. 安边策:安定边疆的策略。
去完善
赏析
《长安道》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一首描绘长安城繁华景象的诗歌。诗中通过描述长安城晓鼓暮鼓、各国争贡、不问贤愚只看官职等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对国家治理的关注。诗人最后以贫穷的书生只献上安边之策,表达了他的无奈和期盼。 首句“晓鼓人已行,暮鼓人未息”,描绘了长安城清晨鼓声响起,人们已经开始繁忙的一天;而到了傍晚,鼓声仍未停歇,表明长安城的忙碌一天仍未结束。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场景,展示了长安城的繁华与繁荣。 接下来两句“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描述了各国为了争夺利益,纷纷前来向长安城进贡。这种现象反映了唐朝当时的强大国力和国际地位,同时也揭示了各国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社会现实。 接下来的四句“不问贤与愚,但论官与职。如何贫书生,只献安边策”,是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在长安城中,无论是贤明之人还是愚昧之辈,只要身居高位就能得到尊敬和利益;而那些贫困的书生,尽管胸怀大志,却只能为国家献计献策,难以施展抱负。这种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官僚体制的批判和对贫寒知识分子的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安道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述了唐朝京城长安的繁荣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叹和对国家富强的向往。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这首《长安道》创作于唐代初期,大约公元7世纪左右。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人生际遇。王贞白是唐朝初期的文人,他曾在朝廷任职,后因不满朝政而辞官回乡。在回乡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描绘家乡风光和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其中包括这首《长安道》。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富强的关注和忧虑。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唐朝初期,由于太宗、高宗等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富裕。长安作为都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文化人士前来交流,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交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或许就是诗人写下这首诗时的心情写照,即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