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度关山

标题包含
度关山
只领千余骑,长驱碛邑间。云州多警急,雪夜度关山。 石响铃声远,天寒弓力悭。秦楼休怅望,不日凯歌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贞白(895年-958年),字有道,号灵溪,又号清溪生。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文学家、诗人。 王贞白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尤以诗名闻世。在南唐时,他曾担任国子...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带着一千多名骑士,快速穿越荒漠地区。在云州,经常有紧急警报传来,我们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翻越了重重关山。 马蹄踏在石头上发出响亮的声音,寒冷的气候使得弓箭的力量也有所减弱。不用担心远方的秦楼会因为分离而惆怅,我们很快就会赢得胜利,胜利归来的歌声即将响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度关山:指通过险要的山关隘口。度,过。关山,泛指关口和险要山地。 2. 云州:地名,位于中国西北地区,这里代指战争频繁的地区。 3. 碛邑:碛,沙漠;邑,城市。碛邑,指边疆地带的城市。 4. 警急:紧急的警报或命令。 5. 铃:马身上的铃铛。 6. 悭:阻碍、拘束。这里形容寒冷的天气使弓箭手力量受限。 7. 秦楼:借指思妇所在的居所。 8. 凯歌:胜利的乐曲。
去完善
赏析
《度关山》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在战争中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在诗歌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率领骑兵长途跋涉、勇敢作战的情景,展现了一副慷慨激昂的画面。 首联“只领千余骑,长驱碛邑间”,描述了诗人作为统帅,带领千余名骑兵,勇猛前行。其中“长驱”一词表现了部队行动之迅速,“碛邑”则暗示了艰苦行军的地理环境。 颔联“云州多警急,雪夜度关山”,描述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和激烈的战斗。“云州”代表敌占区,而“多警急”体现了战事频发。“雪夜度关山”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及其军队不畏艰险,深夜翻越大山关隘的场景。 颈联“石响铃声远,天寒弓力悭”,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石响铃声远”刻画了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之声,“天寒弓力悭”则表达出寒冷天气给士兵战斗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尾联“秦楼休怅望,不日凯歌还”,通过对未来胜利的预期,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秦楼”象征着离别亲人的地方,“休怅望”则是安慰家人不必过于担忧挂念。“不日凯歌还”则表示诗人坚信胜利指日可待,期待与家人团聚的时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度关山》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97年至951年之间,即唐朝晚期。在这段时间里,边疆战争频繁,边境人民的生活艰苦。王贞白身为一介书生,却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关注,因此写下了这首充满战争气息的诗歌。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代十国”时期正处在一个混乱的时期。唐朝的衰落导致了中国北方的分裂和战乱不断。此时的中原地区,战争频仍,民不聊生。而诗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一位文人的视角,深入描绘了边关战士的生活情景。 王贞白,字有为,信州永新人(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人。他是一位勤奋好学的文人,曾游学各地,学识渊博。然而,他的一生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只是在地方上担任过一些小官职。这可能是因为他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无法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写诗,关注民生,用文字记录下那个时代的辛酸与苦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