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竹
道院竹繁教畧洗,鸣琴酌酒看扶疎。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节下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道院的竹子繁多,教导我们洗涤心灵;弹琴饮酒,欣赏竹叶稀疏的美景。没想到会有两只凤凰飞来结巢,只想用长竿去钓一条大鱼。用锦箨制作帽子增添一份闲适,用玉芽烹调美食更显清幽。偶尔回忆起过去三天的趣事,就自己在翠竹下记录下这段往事。
去完善
释义
1. "道院":指道教的庙宇或者讲道的场所,此处为诗人所在的地点。
2. "竹繁":形容竹子繁多。
3. "教畧洗":教导人们洗涤去污,这里的"畧"意为洗涤。
4. "鸣琴酌酒":弹琴饮酒,享受闲暇时光。
5. "扶疎":形容竹子的姿态潇洒。
6. "不图":没想到。
7. "结实":开花结果。
8. "双凤":比喻优秀的两位学者。
9. "长竿":指钓鱼竿。
10. "锦箨":锦色的竹笋壳,这里指笋壳制成的帽子。
11. "裁冠":制作帽子。
12. "散逸":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人生态度。
13. "玉芽":鲜嫩的竹笋。
14. "修馔":烹饪美食。
15. "清虚":清净无为的心境。
16. "琅玕":美玉。
17. "节下书":在竹节上写下诗句。
去完善
赏析
《洗竹》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一首咏竹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洗竹为题,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首联“道院竹繁教畧洗,鸣琴酌酒看扶疎”,描述了在道院竹林繁茂的环境下,诗人弹奏鸣琴,饮酒赏竹的情景。这里,诗人通过洗竹这一行为,表达了自己追求清静、自然的生活态度。
颔联“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琐事的无暇顾及。他并不期望从竹子中获得实际的物质利益,而是向往像钓鱼一样,在生活中寻找精神层面的满足。这里的“双凤”和“巨鱼”都是象征性的意象,代表了诗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颈联“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他用锦箨制成的帽子表现出闲适的心境,用玉芽制作的菜肴体现了生活的清雅。这两句诗,使诗人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尾联“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节下书”,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他时常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并在琅玕(一种玉石)的竹节上记录下自己的思绪。这里,诗人以竹为寄托,传达出对生活哲理的独特感悟。
总的来说,《洗竹》这首诗通过对洗竹这一行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追求。他以洗竹为契机,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洗竹》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五言诗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世纪中期,即唐朝中晚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诗歌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王贞白作为当时的文人墨客,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敏锐的观察力,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一时期,王贞白的人生际遇较为复杂。他曾担任地方官职,后因故辞官归隐,过上了田园生活。这段经历使他对自然景物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洗竹》这首诗中,王贞白通过对竹子清洁、翠绿的描绘,表达了其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品质高尚的追求。同时,他还通过洗竹这一行为,隐喻了人们对自身品质的反思和提升。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展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田园画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