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镜湖□□
我泛镜湖日,未生千里莼。时无贺宾客,谁识谪仙人。
吟对四时雪,忆游三岛春。恶闻亡越事,洗耳大江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在镜湖边过起了宁静的日子,远离世俗纷扰。然而无人识得我这颗明珠,我也不去取悦他人。
闲暇时刻,我喜欢静静品味四季轮回、雪花飘落的美丽景色;回想起过去畅游仙境般的美景,不禁心生向往。然而,我厌恶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更不愿听人谈论这些琐事,只想在大江边洗尽尘嚣,过上悠然自得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泛:漂浮;在水中浮动。
镜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境内的一处湖泊。
日:即“日子”或“某一天”。
未生:还没有生长出来。
千里莼:一种草本植物,又称“莼菜”,叶片呈现马蹄形,可食用。
时无:此时没有。
贺宾客:指东汉隐士贺知章,他在历史上以善待朋友、喜爱饮酒而著名。
谪仙人:被贬谪的仙人,这里代指李白。李白曾被称为“诗仙”,因醉酒误入玄宗的宴会被放逐,后来流放到夜郎等地。
吟:有节奏地唱。
四时雪:一年四季都有雪景的地方。
忆游:回忆游览的经历。
三岛春:比喻美如仙境的地方。
恶闻:不愿意听到的事情。
亡越事:指的是春秋时期吴越战争中的越国灭亡事件。
洗耳:古代的一种礼仪,表示不愿听闻别人的坏话或谣言。
大江滨:江边的大江。
去完善
赏析
《泛镜湖□□》这首诗歌的主题是诗人在泛舟镜湖时的所思所感。诗人以泛舟镜湖作为开篇,表达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对远方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以“未生千里莼”来表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通过“时无贺宾客,谁识谪仙人”表达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四季雪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往昔三岛之游的回忆。最后,诗人通过“恶闻亡越事,洗耳大江滨”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处世态度。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泛镜湖□□》是唐代诗人王贞白创作的一首描绘镜湖美景的诗篇。这首诗歌通过对镜湖风光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时期,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情操。王贞白作为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在王贞白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段内,他的生活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这使他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此外,他还曾游历各地,欣赏过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为他创作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个时间段内,唐代的社会背景也相当复杂。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然而,在这个时期,社会矛盾也开始逐渐显现,例如贫富差距扩大、官僚腐败等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在王贞白的诗作中也有所反映,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