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四皓卧云处,千秋叠藓生。
昼烧笼涧黑,残雪隔林明。我待酬恩了,来听水石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商山这条通往名利的路,即使在夜里也有人行走。四位智者曾在此隐居的地方,千年之后依旧有苔藓覆盖。阳光照射在溪涧上,使周围的树木显得更加明亮。等我有朝一日能回报恩情时,定要来这里倾听大自然的水声与岩石碰撞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商山:地名,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境内,因汉初“商山四皓”的故事而著名。
名利路:指追求功名富贵的道路。
四皓:即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汉之交的四个隐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他们在商山隐居,后因刘邦邀请而出山辅佐惠帝。
卧云:指隐逸避世的生活。
叠藓:指层层堆积的苔藓。
昼烧笼涧黑:形容白天在山林中燃烧柴草做饭,烟雾使得山涧变得昏暗。
残雪隔林明:指残雪分布在树林间,阳光照射下显得明亮。
酬恩:报答恩情。
去完善
赏析
《商山》一诗借古抒怀,以商山为寄托,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诗人将商山描述为一条充满名利诱惑的道路,即使在夜晚也有许多人行走。而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贤人)曾在此隐居,他们的事迹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美谈。商山上,千年的苔藓层层叠叠地生长着,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长河。诗人用昼烧、笼涧、残雪等形象生动的意象,描绘出商山的自然风光,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在诗人看来,自己只有完成了报恩的心愿,才能来到这美丽的商山,聆听水流与岩石碰撞的声音,过上与世无争的隐逸生活。全诗通过对比名利之路和隐逸之所,揭示了诗人对名利地位的鄙夷以及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商山》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著名诗作。这首诗描绘了商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在唐玄宗时期(712-756年),王贞白生活在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社会环境中。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墨客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途径更加畅通。然而,王贞白却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使他产生了隐居山林的想法,希望通过隐逸生活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唐代,商山因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备受文人墨客喜爱。商山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境内,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山之一。这里青山绿水,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曾在此地隐居过,如陶渊明、杜甫等。王贞白在这首诗中,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商山的美丽景色,展现了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