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岩二首
白烟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
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
风呼山鬼服役,月照衡薇结花。
江暖客寻瑶草,洞深人咽丹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白天里炉灶生起白色的烟雾,红色的树叶上刻着秋天的篆文。
位于天上的二十四个山峰,一只鸡叫破了晴朗的天空。
风吹过,山鬼在奔波劳碌;月光照耀下,藤蔓花儿盛开着。
江水温暖,旅客们寻觅着仙草;洞穴幽深,人们吞咽着艳丽的丹霞。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白烟:指炼丹时产生的烟雾。
2. 丹灶:炼丹的炉灶。
3. 红叶:秋天叶子变红的树木,这里指枫树。
4. 篆文:篆体字,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
5. 二十四岩:指的是位于浙江温州的仙岩山,有二十四座山峰。
6. 一鸡:比喻鸡鸣报晓的时刻。
7. 晴云:晴朗天空中的云彩。
8. 山鬼:神话中居住在山里的神灵。
9. 服役: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
10. 衡薇:即蔷薇,一种蔓生植物。
11. 瑶草:传说中的仙草。
12. 丹霞:红霞,这里的“咽”是拟人手法,形容红霞在洞中扩散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白烟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开篇,描绘出一幅静谧的仙境景象。丹灶的白烟在白日里袅袅升起,红叶上似有神秘篆文在秋日阳光下闪耀。接下来,“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点出了仙境的高邈所在,似乎能听到一只雄鸡在天上的二十四岩啼鸣,划破了晴朗天空中的白云。诗中还有“风呼山鬼服役,月照衡薇结花”,通过风和月光的力量,诗人让“山鬼”和“衡薇”这两个意象展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让人陶醉其中。最后一句“江暖客寻瑶草,洞深人咽丹霞”则在描绘人们寻找长生不老的灵草,而在洞穴深处,人们如饮美酒般吞咽着丹霞。整首诗既有生动的自然景观,又富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让人感受到飘渺仙界的神秘与美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仙岩二首》是唐代诗人王贞白创作的组诗作品,共有两首。这组诗的创作时间是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的中晚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但经济和文化发展却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
王贞白在青年时期即以文才著称,但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直到40多岁才考中进士。在此期间,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组诗就是他在游历过程中,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在第一首诗中,王贞白通过对仙岩奇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仙境生活的向往。他用“鹤舞云端”、“龙蟠谷底”等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仙岩的神秘和壮观。第二首诗则通过对仙岩泉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源泉的敬仰之情。他以“涧底泉声静”、“山空月色寒”等诗句,传达了生命的和谐与宁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