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
三月寒食时,日色浓于酒。落尽墙头花,莺声隔原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三月寒食节的时候,阳光如同烈酒般浓烈。墙头的花朵已经凋谢,黄莺的歌声被原野上的柳树所隔断。
去完善
释义
1. 三月: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的三月。
2. 寒食:传统节日名,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禁火冷食。
3. 日色浓于酒:形容春天的阳光明亮如酒。
4. 落尽:凋零殆尽,表示花朵已经开败。
5. 墙头花:这里指开放在庭院围墙上的花朵。
6. 莺声:黄莺的叫声,莺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鸟类,象征春天和生机。
7. 隔原柳:指黄莺的叫声被原野上的柳树阻挡而显得遥远。
去完善
赏析
《春晚》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首句“三月寒食时,日色浓于酒”点明了季节和时间,正值清明节前后,阳光灿烂如同美酒一般浓烈。紧接着的“落尽墙头花,莺声隔原柳”则描述了春天里的景物变化,围墙上的花儿已经凋谢,但莺鸟的歌声依然隔着原野传来。诗人用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生活细节的独特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晚》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此时的社会局势相对稳定,但诗人仍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在这一年春天,崔道融写下了这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当时的他年事已高,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对自然界的变化产生了深厚的感悟。在诗中,他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同时也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与此同时,唐朝晚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疾苦,许多文人志士在这种背景下纷纷投身诗歌创作,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而崔道融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表现出诗人高尚的品格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