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孤松
石罅引根非土力,冒寒犹助岳莲光。
绿槐生在膏腴地,何得无心拒雪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岩石裂缝中生长的树并非靠土壤的力量生长,尽管环境寒冷依旧散发出光彩如同高山上的莲花。绿色的槐树生长在富饶的土地上,为什么无心地抵抗风雪和严霜?
去完善
释义
石罅:石缝。
根:树根。
非土力:并非依赖土壤的力量。
冒寒:顶着严寒。
岳莲光:指华山莲花峰的光彩。
绿槐:绿色的槐树。
膏腴地:肥沃的土地。
何得:怎么能够。
无心:无意。
去完善
赏析
《华山孤松》描绘了屹立于险峻华山之巅的一棵孤松,以孤独之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首句“石罅引根非土力”以山石的裂隙暗示了环境的艰辛,但是孤松却依旧在此生长,展示出生命的顽强;次句“冒寒犹助岳莲光”通过描述松树在严寒中依然闪耀着光芒,表现出它那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生于膏腴地的绿槐,享受着优越的生长环境,反而缺乏抗拒冰雪的能力,表现了对比下的生命力差异。这首诗通过孤松和绿槐的对比,强调了生命力的核心在于对抗困境、面对挑战,而非与生俱来的优越条件。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华山孤松》是唐代诗人张蠙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世纪左右,当时唐朝的衰落已经很明显,内外矛盾日益尖锐。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张蠙对于自然的热爱和观察。他在诗中将华山孤松作为孤独的强者形象来赞美,反映了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张蠙的生活也并不如意。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用文字抒发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张蠙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时代背景下,唐朝的社会风气逐渐变得颓靡,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而张蠙作为一个文人,面对这样的现实,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感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的反思,激发出人们奋发向前的勇气。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性的独到见解。
总的来说,《华山孤松》这首诗是在唐朝末世背景下,由一位历经挫折但始终坚持信念的诗人所创作的。它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人类精神的赞美。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坚韧不屈精神的推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