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西施篇

标题包含
西施篇
越国无双艳,吴宫未始知。 谁言勾践黠,不自爱西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蔡襄(998年-1067年),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茶学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蔡襄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越国:即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越”,位置在今天的浙江省一带,都城为会稽(今绍兴)。 2. 无双艳:指举世无双的美女。 3. 吴宫:指春秋时期国家“吴”的宫廷,位于今天的江苏省一带。 4. 未始知:未曾知道。 5. 勾践:越国的君主,曾败于吴国,后卧薪尝胆,最终战胜吴国。 6. 黠:狡猾。 7. 不自爱:不爱惜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西施篇》是北宋诗人蔡襄的一首诗作,描绘了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的形象。首句“越国无双艳”突出了西施之美无人能及的特点,展现了她在越国的地位崇高。而“吴宫未始知”则体现了西施为吴王夫差所知后,在吴宫的地位也无可撼动。 接下来的两句诗“谁言勾践黠,不自爱西施”,作者以设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尽管有人认为越王勾践狡猾,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西施的爱慕之情是真挚的。诗人通过这两个设问,传达了红颜薄命、英雄难两全的历史感慨,同时也透露出对美与爱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施篇》是宋代文学家蔡襄的一首长诗,创作于公元987年。蔡襄在这一年出任福建转运使,负责整顿闽北地区的盐政。他在任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得闽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繁荣发展,百姓生活得以改善。 在这个时期,蔡襄的人生际遇相对较好,他积极参与政务,关注民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然而,他也曾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导致他的抱负无法完全实现。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人民谋福祉。 在《西施篇》的同时间段内,北宋正处于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但由于北方边疆的压力,北宋政府不得不对辽国采取和谈政策,缴纳岁币以换取和平。这使得北宋政府在经济上承担了一定的压力。而南方的福建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并未受到战乱的直接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蔡襄在《西施篇》中以美人西施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他希望国家能够像西施一样美丽动人,同时也希望国家能够在动荡的时代中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