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塞下曲六首 其五

标题包含
塞下曲六首 其五
玉关西去更无春,满眼蓬蒿起塞尘。 汉马不归青海月,胡笳愁杀陇头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向西穿越玉门关,春天已然无踪影,满眼尽是一片田野里的蓬蒿和边疆的风沙。在青海湖畔,英勇的汉代战马再也无法归来,月光下显得无比苍凉;边疆的人们聆听着胡笳的乐声,心中满是忧愁和思念。
去完善
释义
1. "玉关":古代的边防关卡,这里指边疆。 2. "更无春":没有春天,形容环境荒凉。 3. "满眼蓬蒿":满眼都是杂草,形容自然环境恶劣。 4. "起塞尘":飞扬的尘土,形象描绘出战场的景象。 5. "汉马":汉代的马匹,代指汉军。 6. "青海月":青海湖边的月亮,借指边疆地区。 7. "胡笳":古代北方民族使用的乐器,这里用来象征胡人的文化。 8. "愁杀":使人忧愁到极点。 9. "陇头人":边境的人,这里特指戍边的士兵。
去完善
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五》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以及诗人的忧虑之情。玉门关以西的地区似乎没有春天的迹象,满眼都是荒凉的蓬蒿和飞扬的尘土。这里的“更无春”并非指真的没有春天,而是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对战争的不满。 第三句中的“汉马不归青海月”描述了战马的思乡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青海湖是古代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这里的“青海月”象征着战事的持续不断。最后一句中的“胡笳愁杀陇头人”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的深深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下曲六首 其五》是南宋诗人严羽在公元1140年前后创作的。当时金兵南下侵扰中原,宋朝的北方领土沦陷,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严羽此诗创作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表达了他对战乱、国土沦丧的忧虑以及对英勇戍边的士兵的敬仰之情。 这一时期,严羽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他以笔为戈,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这首《塞下曲六首 其五》展示了他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细腻的情感描绘。此外,这首诗也反映出了他在时代大变革中的独特思考和对国家的忠诚。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