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山寺
久有东林约,因乘暇日游。
眼明初出郭,神王欲凌秋。
野旷骞孤隼,江清飏远鸥。
近山青嶂合,多稼绿云浮。
鸡犬声相接,沟塍水乱流。
度桥喧从骑,环树转鸣驺。
问俗惊尧壤,寻僧到活洲。
深沈开宝闼,磅礴{左车右尼}华辀。
像设严珠殿,经声隐绛帱。
仰看香刹直,徐步画廊修。
遇物皆周览,逢轩即少留。
前庭初显豁,后径转深幽。
野岭苍筠丽,霜枫赤叶稠。
隔墙闻好鸟,循沼玩游倏。
翠干棕缠剥,红芒稻半收。
凌虚登陛道,匝境对岭楼。
暗谷藏危栈,平沙际别州。
川原同聚沫,身世剧浮鸥。
回首飘乡思,临尊浣客愁。
清闲资善奕,决胜在冥搜。
影动稂苴表,风生曲逆筹。
归鞍不敢缓,斜日照文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很久以前就有了在东林游历的约定,这次趁着闲暇出游,终于得以实现。
走出城外,眼前豁然开朗,精神焕发,仿佛凌驾于秋天之上。
广阔的田野中,一只孤独的鹰在飞翔,江水清澈,远方的鸥鸟正在翱翔。
临近的山峦犹如绿色的屏风,田地里庄稼如同绿色的云朵。
鸡犬之声此起彼伏,田间的沟渠里溪水乱流。
过桥时喧闹的随从,环绕树木的马车声。
沿途询问风俗习惯,惊异于这里的富饶;寻访僧侣,来到了一片净土。
深邃的大门打开,华丽的马车缓缓前行。
庄严的宫殿,经声若隐若现。
抬头仰望高耸的寺庙,沿着画廊慢慢行走。
看到的事物都会细细观察,遇到的小亭都会稍作停留。
庭院的前厅宽敞明亮,后面的路径则渐渐幽深。
苍翠的竹林和绚烂的枫树相得益彰。
隔着墙壁能听到美妙的鸟鸣,顺着水池欣赏游鱼。
树干被绿色覆盖,稻谷已经收割了一半。
登上阶梯般的道路,放眼四周都是山景楼台。
幽深的峡谷隐藏着危险的栈道,平坦的沙滩连接着远方的州县。
山川河流汇聚成泡沫,人生就像漂浮在水面的鸥鸟一样短暂。
回首过去,思绪万千,面对美酒,洗去客居之愁。
享受这清闲的时光,以助善意的切磋。
胜利的契机在于智谋与深思。
日暮时分,踏上归途,马儿稳稳地载着疲惫的我,夕阳的余光照在文楸上,留下斑驳的影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东山寺:指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东山景区内的寺庙。
2. 东林:指东晋著名文人谢安在东山的住所,后来这里逐渐成为佛教胜地。
3. 初出郭:刚离开城市。
4. 神王:精神旺盛。
5. 野旷骞孤隼:广阔的野外,一只孤独的鹰高飞。
6. 江清颺远鸥:清澈的江面上,一群远飞的鸥鸟。
7. 青嶂:青山。
8. 多稼:丰收的庄稼。
9. 沟塍:田间水道和田埂。
10. 从骑:随从的马匹。
11. 鸣驺:响起的马鞭声。
12. 问俗:了解风俗习惯。
13. 活洲:指神话中的不死岛。
14. 开宝闼:打开宝库之门。
15. {左车右尼}华辀:形容车马豪华。
16. 像设:塑像或画像。
17. 珠殿:华丽的宫殿。
18. 绛帱:红色的帷幕。
19. 香刹:指寺庙。
20. 画廊:指画廊建筑。
21. 周览:全面观看。
22. 逢轩:遇见亭台楼阁。
23. 显豁:明显开阔。
24. 深幽:深远宁静。
25. 苍筠:绿色的竹子。
26. 霜枫:秋天的枫叶。
27. 游倏:飞翔的小鸟。
28. 棕缠剥:棕榈树的果实已经成熟。
29. 红芒稻半收:稻谷已经收割了一半。
30. 陛道:宫殿前的台阶。
31. 匝境:周边的环境。
32. 危栈:险要的栈道。
33. 聚沫:聚集在一起的水泡。
34. 浮鸥:漂泊不定的鸥鸟。
35. 飘乡思:产生思乡之情。
36. 临尊:面对着酒杯。
37. 善奕:擅长下棋。
38. 冥搜:深入思考。
39. 稂苴表:杂草丛生的田地。
40. 曲逆筹:形容有计谋的人。
41. 文揪:一种有文学才能的人。

去完善
赏析
《游东山寺》是一首描绘游览东山寺的诗歌,诗中的景色变换有序,情感表达丰富细腻。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所见所感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开篇两句交代了出游的目的和背景,点明了东林之约。接下来六句,诗人以鲜明的色彩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如“野旷骞孤隼,江清飏远鸥”,呈现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紧接着的八句,诗人描绘了东山寺周边的景象,如“鸡犬声相接,沟塍水乱流”,展示了寺庙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接下来的四句,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寺内的所见所闻,如“深沈开宝闼,磅礴{左车右尼}华辀”,展现出寺庙庄严肃穆的氛围。在接下来的六句中,诗人通过对寺院景色的描绘,如“像设严珠殿,经声隐绛帱”,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接下来的四句,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展现了寺院的深远意境,如“前庭初显豁,后径转深幽”。接下来的四句,诗人再次描绘了寺院的自然景色,如“野岭苍筠丽,霜枫赤叶稠”,体现出寺庙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听鸟、观鱼等细节,展现了自己在寺院内的心境,如“隔墙闻好鸟,循沼玩游倏”。接下来的四句,诗人描绘了寺院周边的秋收景象,如“翠干棕缠剥,红芒稻半收”,体现出寺院与世俗生活的紧密联系。接下来的六句,诗人以登高望远的手法,展现了寺院周围的地理风貌,如“凌虚登陛道,匝境对岭楼”,体现出寺院地处幽静之处的特点。接下来的四句,诗人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寺院内外的生活场景,如“暗谷藏危栈,平沙际别州”,展现出寺院与世隔绝的境地。最后的四句,诗人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游览东山寺的感受,如“回首飘乡思,临尊浣客愁”,体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描绘细腻,情感真挚,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山水诗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东山寺》是北宋著名文人韩缜的一首词作。此诗创作于公元976年,正值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期,这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文人墨客的交往频繁,形成了“文人士大夫”这一群体。
这一年韩缜的人生际遇十分特殊,他因文采出众而被任命为地方官吏,负责处理政务和民事纠纷。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当地文人墨客的交往增多,对民间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韩缜了解到当地的寺庙文化非常盛行,这为他日后游历东山寺提供了契机。
与此同时,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影响着韩缜的思想观念。宋朝初年,儒释道三教并立,思想较为开放,这使得文人墨客对于宗教文化的接受度较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韩缜选择了游历东山寺,体验佛教文化,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因此,在他游历东山寺的过程中,逐渐萌生了对自然、人生、命运的思考,最终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游东山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