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颂古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颂古二首 其二
问佛分明答惠超,半斤八两不合相饶。 丛林万古为殃祸,恶语伤人恨不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颂古:即对古来禅家颂古之作的赞颂。颂古是禅宗对古来禅家颂扬公案、示众机锋的言论进行歌诵的方式。 2. 释清了:南宋僧人,法号释清了,字圣光,浙江义乌人。他的诗论主张“以世为真”,提倡诗歌创作的现实性和反映社会矛盾的真实性。 3. 惠超:唐代高僧,本姓傅,名惠超。历游五岳及天台山等,至京师与马总、白敏中唱和。有诗名。这里代指高士隐者。 4. 半斤八两:形容二者不相上下,难分高低。这里指惠超与佛之间的问答关系,含义相似,并无太大差异。 5. 不合相饶:指相互之间无法原谅彼此的意见分歧。这里暗示诗人与佛教之间的思想冲突。 6. 丛林:指寺院,因为佛教僧徒聚集修行的地方通常设有丛林。 7. 万古:千年万代,长期。 8. 为殃祸:意为造成灾祸。这里的“殃祸”指的是僧人之间的争斗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9. 恶语伤人:用恶毒的语言伤害别人。这里表示对佛教徒纷争的不满和谴责。 10. 恨不消:表示心中的怨恨无法消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禅宗的问答形式开篇,引出主题——“半斤八两不合相饶”。这里的“半斤八两”比喻两者不相上下,难以区分高下。然而,诗人强调的并非这一平等关系,而是“不合相饶”,意指两人观点虽有分歧,却都不肯退让。这种争强好胜的心态在禅宗修行中显然是不可取的。 接下来的“丛林万古为殃祸”一句,将争斗的形象扩大到了整个丛林世界,象征着无数因争斗而产生的恶行和不幸。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争斗和纷争的深深忧虑与痛恨。而最后“恶语伤人恨不消”,则是诗人进一步揭示出争斗行为对于人际关系的破坏和对心灵的伤害是无法轻易消除的。 整首诗通过对禅宗修道的讽刺,揭示了争强好胜、恶语伤人的危害,并表达出诗人呼吁人们摒弃恶行、追求内心平和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颂古二首·其二》的作者是宋代著名僧人释清了。释清了(1043-1121),俗姓孙,名谦亨,字懒堂,号白云。原籍浙江会稽人,为唐代草圣张旭的后裔。自幼出家,遍历讲席,后云游四方,访求名宿。大中祥符四年(1011),住灵隐寺,创建华严道场。他学识渊博,兼善诗歌、书法,尤以草隶见称。传世墨迹有《草书千字文》等。其诗多抒写山林隐逸生活和玄思禅趣,语言流畅,意境高远。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可以大致锁定在1043年至1121年之间,即释清了的生活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释清了作为一位出家人,对佛学、禅宗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体悟。他的生活主要以寺庙为依托,四处云游参学,结交了许多同道好友,也见证了许多世事沧桑。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末年,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佛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入佛门,寻求解脱之道。释清了作为其中的一员,他以诗言志,以诗传教,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融入到诗歌之中,创作出了许多富有哲理和禅意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