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踏青有感
引得车回莫认恩,却成寂寞与谁论。
到头不是君王意,羞插垂杨更傍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司空图:唐朝末年的文学家,字表圣,河中虞乡人,约生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卒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年)。他的文学创作主要以诗歌为主,尤以五言诗见长,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2. 光化: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老河口市西北部。
3. 踏青:古代民间风俗之一,每年春季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会出门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同时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 引得车回莫认恩:这句诗的意思是,那些引得车回的恩人,实际上并不值得信任。这里的车回是指代受到皇帝的宠爱和重用。
5. 却成寂寞与谁论:这句诗的意思是,到头来却只能独自承受寂寞,无法与他人分享心中的感慨。
6. 到头不是君王意:这句诗的意思是,到头来才发现并非皇帝本意如此。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并没有得到皇帝的真心赏识和器重。
7. 羞插垂杨更傍门:这句诗的意思是,羞于将垂柳插在门前,因为这样的做法会显得过于俗气。这里用了垂柳作为比喻,表达了诗人不愿随波逐流、追求高尚品质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光化踏青有感》这首诗歌描绘了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首句“引得车回莫认恩”中的“引得车回”意味着受到冷落,“莫认恩”则暗示了诗人被误解的境地。接下来的“却成寂寞与谁论”传达了诗人在这种情境下的孤独感,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
在诗的三、四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思考:“到头不是君王意,羞插垂杨更傍门。”这里的“君王意”代指皇上的意图或评价,而“垂杨”则象征诗人的才能和抱负。虽然诗人有着满腹的才华,却未能得到君王的赏识,这使得他感到羞愧,只能将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
整首诗以抒情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在政治生涯中所面临的困境,表达了他在渴望得到重视的同时又深感无奈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光化踏青有感》是唐代诗人司空图的一首描绘踏青情景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世纪初期,正值唐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
在创作这首诗时,司空图已经年逾古稀,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担任过官员,但因不满当时朝廷的腐败和战乱,选择了隐居山林。在他的时代,唐朝逐渐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战乱频发,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司空图通过描绘踏青的情景,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他在诗中写道:“青云动高兴,幽意无告挑”,表达了在踏青之际,人们的心情变得愉快,但在这乱世之中,内心的忧愁却无法向人倾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