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龙
元龙湖海士,固有湖海气。
自卧百尺楼,群儿仆诸地。
大贤资远到,高节迈一世。
四野为户庭,九河乃衣带。
灵机有时屈,英识岂独闭。
蛟龙随波游,耻与鱼鼈计。
撃剑歌商声,捐书谢俗议。
功名留当年,异代见君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龙湖四海的才子,自有江湖之气概。
独自居住在百尺高楼之上,四周的孩子们如仆从般卑微。
高尚贤达之士往往身居远方,但他们的品行却超越世间。
四方原野如同自家的庭院,九曲黄河宛如身上的玉带。
他们的心智聪明灵活,怎能封闭自己的才华?
蛟龙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游动,不愿与鱼儿一同计较。
手舞长剑唱出激昂的歌曲,放弃书本离开世俗的争议。
功名仅留在那个年代,不同世代的人都能看到他们胸怀壮志的气度。
去完善
释义
1. 陈元龙:指东汉末年著名文人陈登。
2. 湖海士:指江湖人士或志在四方的人。这里指陈元龙豪情壮志。
3. 百尺楼:指高楼,寓意陈元龙的豪情壮志。
4. 群儿仆诸地:形容群小之辈在他面前都显得渺小无能。
5. 大贤资远到:指具有崇高品德之人有深远的志向。
6. 高节迈一世:赞美陈元龙高尚的品格超越众人。
7. 四野为户庭,九河乃衣带:比喻陈元龙的眼界开阔,胸怀宽广。
8. 灵机有时屈:意味着有时也会遇到挫折。
9. 英识岂独闭:表示他卓越的见识不会因挫折而消沉。
10. 蛟龙随波游,耻与鱼鼈计:意味着陈元龙如同蛟龙一般,不甘于随流合污,不愿意和小人物计较。
11. 击剑歌商声:借商朝时期击剑之歌来描述他的英武之气。
12. 捐书谢俗议:弃绝世俗言论,表明自己独善其身的操守。
13. 功名留当年:指他在世时已经赢得了名声。
14. 异代见君意:即使在不同的时代,也能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去完善
赏析
《陈元龙》刘敞的这首诗,通过塑造陈元龙的形象,展示了诗人对其才情、气节和情操的赞美。诗中刻画了一位胸怀宽广、志向远大的陈元龙形象,以百尺楼象征其崇高的地位,同时以四野为户庭、九河乃衣带来描绘他辽阔的心胸和视野。诗人运用巧妙的比喻手法,展现了陈元龙的卓越才智和高尚品质,表达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在韵律上流畅和谐,情感激昂热烈,语言生动有力,将陈元龙的才情与精神世界呈现得栩栩如生。整首诗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气息,令人感受到诗人对于高尚人格的崇尚与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陈元龙》这首诗出自北宋诗人刘敞之手,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即宋太祖赵匡胤至宋徽宗赵佶统治时期。此间,北宋历经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先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以及金国对北宋的侵略,北宋逐渐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刘敞(998年-1053年),字原甫,江苏南通人,为北宋著名文人,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尤精于史学。由于其卓越的才学和品德,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史馆检讨等职。在他任职期间,曾参与修订《三朝国史》等文献资料,对于北宋时期的文化事业贡献良多。
在创作《陈元龙》一诗时,刘敞正处于人生的高峰期,官运亨通,且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闲暇之余,常常以诗歌互诉衷肠,交流心得。然而,此时的北宋社会已初现颓势,皇权逐渐削弱,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刘敞对此忧心忡忡,因此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