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江南
昨日草枯今日青,羇人又动望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昨天草木凋零,今天重新焕发生机,身在异乡的我不禁又想起了家乡。夜晚我梦见踏上了归家的路途,可是还没到我的故乡,天就已经亮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思江南:这是一首描绘思念故乡的诗歌。
2. 方干:唐朝诗人,擅长五言诗。
3. 羇人:指离家在外的人。
4. 桐庐:地名,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古代诗人经常描写的地方,象征家乡。
去完善
赏析
《思江南》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一首五言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其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首句“昨日草枯今日青”,以草木的变化作为时间的象征,表现出时光流逝的速度之快。同时,这一变化也暗示了季节的更替,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从而引发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第二句“羇人又动望乡情”,表现了诗人在他乡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羇人”是指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望乡”则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这一句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第三句“夜来有梦登归路”,描述了诗人夜晚做梦时的情景。在梦中,诗人踏上了返回故乡的道路,这一想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思念。
最后一句“不到桐庐已及明”,点明了诗人的家乡所在地——桐庐。“不到桐庐”表示诗人还未到达故乡,而“已及明”则表示天已经亮了,梦境已经结束。这句诗以梦境的破灭收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思江南》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70年前后,当时方干正处于人生的中年阶段。在这期间,他离开了江南故乡,前往长安谋求功名,但多次应试不第,使他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和失落。
唐朝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江南地区,富饶美丽,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在此流连。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等战乱的爆发,江南地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士子为了寻求发展机会,纷纷离开江南,来到京城长安。方干便是其中之一。
在长安生活的日子里,方干时常怀念江南的美景和生活。这首《思江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他乡求功名未果的惆怅之情。这种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士子们的共同心态,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