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峰
壁立千峰紫翠浮,一峰直上更孤遒。
世间有此擎天柱,何用人怀杞国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壁立千峰紫翠色浮动,一座山峰直冲云霄更为孤独强劲。
世上能有这样的顶天立地之柱,又何必让人心怀杞人忧天的担忧呢。
去完善
释义
1. 《天柱峰》:诗人通过描绘天柱峰的壮丽景色,表达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蔡戡: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3. 壁立千峰紫翠浮:描述了天柱峰周围的景色,紫翠表示山峰的颜色,“壁立”形象地展现出山峰的陡峭。
4. 一峰直上更孤遒:指天柱峰直插云霄,形单影只,却显得格外有力。
5. 世间有此擎天柱:形容天柱峰的巨大支撑作用,如同人间的支柱。
6. 杞国忧:古时候杞国有国人担心天地会崩塌,后来用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这里诗人用“杞国忧”作对比,表示对天柱峰的雄伟壮观充满信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天柱峰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它的赞美之情。首句“壁立千峰紫翠浮”,通过“壁立”、“千峰”等词汇,展现了山峰峭立、层峦叠嶂的景象;同时用“紫翠浮”形容山峰的色彩,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第二句“一峰直上更孤遒”,诗人从千峰中挑选出“一峰”作为重点描述对象,强调其独特性和险峻;“直上”则表现出了峰顶之高耸,而“孤遒”则传达出了诗人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世间有此擎天柱”,是诗人抒发感慨的一句,将天柱峰比作“擎天柱”,象征其雄伟壮观;同时这句话也表明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与欣赏。最后一句“何用人怀杞国忧”,暗含对杞人忧天的讽刺,意味着面对如此壮丽的自然景观,人们应该学会放下忧虑,享受当下。整首诗以优美的文字表达了对天柱峰的赞美和对生活的哲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柱峰》是南宋著名诗人蔡戡创作的一首描绘天柱山风光的山水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
在这个时期,蔡戡作为一位文人官僚,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他关注民生疾苦,主张改革弊政,在文学创作上也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宋王朝的末期,国家内外交困,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蔡戡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用笔墨记录下祖国壮丽的山河风光,体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忠诚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