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盱眙

标题包含
盱眙
自古东南第一山,于今无异玉门关。 乱云衰草苍茫外,赤县神州指顾间。 击楫何人酬壮志,凭栏终日惨愁颜。 中原父老应遗恨,祇见旃车岁往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蔡戡(1168年-1236年),字定夫,号节斋,福建路建州府建阳县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是南宋中叶的重要政治人物。 蔡戡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自古以来东南地区的名山之首,如今依然犹如当年的玉门关那样壮丽。在浩渺的云层和荒凉的草丛之外,我们俯瞰整个中国大地。有谁愿意挺身而出,为实现宏伟抱负而努力?然而,依靠栏杆整日思考的只有那无尽的忧虑与愁容。那些中原的老百姓们一定满怀遗憾,只能看着入侵的敌人年复一年地往返来去。
去完善
释义
《盱眙》的注释如下: 1. 盱眙:古县名,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境内。 2. 第一山:即盱眙境内的都梁山,因其景色秀美被誉为“东南第一山”。 3. 玉门关:中国古代西北边疆的重要关隘,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附近,这里用玉门关来比喻都梁山的重要地理位置。 4. 乱云衰草:形容风云变幻、草木凋敝的景象。 5. 赤县神州:指中国的疆土,寓意广阔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 6. 击楫:典出自《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发誓北伐中原。这里用来表达有志之士的豪情壮志。 7. 凭栏:站在栏杆旁,表示俯视远方的姿态。 8. 中原:指中国的主要地区,这里特指北宋时期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地区。 9. 父老:泛指百姓,这里指中原地区的百姓。 10. 遗恨:指未能完成的心愿或事业。 11. 祇见:只见。 12. 旃车:古代的一种战车。 13. 岁往还:每年都有战争发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盱眙”,是南宋诗人蔡戡写于1237年的作品,诗中以古喻今,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报效国家的壮志。 首联“自古东南第一山,于今无异玉门关”,意为盱眙地理位置重要,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虽未像玉门关那样烽火连天,但亦充满了紧张的气氛。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危机的担忧。 颔联“乱云衰草苍茫外,赤县神州指顾间”,以远景描绘了国破山河在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沦亡的悲痛之情。"赤县神州"是中国古代对国土的称谓,诗人以此表达了深深的爱国情怀。 颈联“击楫何人酬壮志,凭栏终日惨愁颜”,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期许和对国家局势的忧虑。诗人希望能有英勇之士为国请缨,扭转乾坤。而诗人自己则因无法报效国家而整日心情沉重。 尾联“中原父老应遗恨,祇见旃车岁往还”,意味着百姓生活在战乱中,背井离乡,民不聊生。诗人对此表示深深的同情和痛心疾首。 全诗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抱负的关注,充分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患意识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盱眙》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蔡戡所作。据史书记载,蔡戡生活在公元1179年至1236年间,他一生历经了南宋初期的风雨飘摇和南宋中期的政治变迁。在这段时间里,国家内外交困,民族矛盾尖锐,而蔡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士人,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将自己的感慨化为诗篇。 在创作这首《盱眙》诗时,正值南宋末年,金兵南侵,局势紧张。蔡戡作为南宋将领,长期驻守边疆,抵抗金兵侵略。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盱眙一带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国家兴亡、民族荣辱的关注,以及对于英勇抗击外敌的决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