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花
平生湖海气,浪自青云期。
一为蓬莱游,时动泉石思。
徒糜太仓粟,饱食终日嬉。
尸素亦已甚,勇退夫何疑。
直道无所愧,愿学柳士师。
归来食不足,三叹汝坟诗。
亲老尚择禄,富贵当何时。
捧檄强自喜,安敢辞驱驰。
顾我性萧散,轩裳缚伊尼。
何当出幕府,还把江海麾。
思亲匪怀土,此意惟君知。
君抱四方志,扁舟羡鸱夷。
要先句践霸,乃以西子随。
不妨食肉相,兼有绝俗姿。
暂淹芙蓉幕,亟归凤凰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古以来,我胸怀大志,向往豪杰英雄的豪情壮志,渴望能像蓬莱仙境的仙人那样,过上逍遥自在的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我却过着平庸的日子,靠着国家的俸禄度日,整日无所事事,令人叹息。
虽然这样的日子过得轻松惬意,但内心却始终感到愧疚和不安。我想学习古人,勇敢退出官场,过一种更加清白、正直的生活。这样的人生道路,我将无怨无悔。
我期待着有一天能够离开这个让人束缚的地方,去遨游江河湖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让我感到安慰的是,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您的理解与支持。您有着远大的抱负,对世俗名利持超然的态度,这让我倍感敬佩。
您曾说,要想取得像越王勾践那样的成就,就必须拥有西施那样的美人相伴。其实,只要能实现我们的理想,荣华富贵又算得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暂且放下眼前的烦恼,努力奔向美好的未来吧!
去完善
释义
1. "平生湖海气":湖海指全国各地,湖海气在此表达作者抱负远大,渴望四海为家的气概。
2. "浪自青云期":青云比喻高位或远大前程,此处表示作者对自己的期待和目标。
3. "一为蓬莱游":蓬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山,此处指代漫游仙境般的惬意生活。
4. "时动泉石思":泉石代表隐逸生活,泉水与山石结合描绘了宁静祥和的环境。
5. "徒糜太仓粟":糜即浪费,太仓是国家粮仓,这句话感叹白白浪费了粮食资源。
6. "饱食终日嬉":描述官员们不务正业,只知贪图享乐的生活状态。
7. "尸素亦已甚":尸素是指尸位素餐的官员,形容官职形同虚设,有职位却不履行职责的现象。
8. "勇退夫何疑":表示对退出官场、放弃官职的坚定信念。
9. "直道无所愧":直道是坚持真理、秉公办事的意思,作者认为自己始终坚守正义原则。
10. "愿学柳士师":柳士师指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柳下跖,他以廉洁正直著称,作者以此表示自己愿意学习柳下跖的品质。
11. "归来食不足":描述诗人回家后生活困苦的境况。
12. "三叹汝坟诗":引用《诗经·邶风·汝坟》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无奈。
13. "亲老尚择禄":指父母年迈还需为自己选择俸禄,表达了对父母的孝顺之情。
14. "富贵当何时":感慨荣华富贵并非长久之事,表现诗人淡泊名利的心态。
15. "捧檄强自喜":捧檄指接受任命,强迫自己面对世俗纷扰,表现出诗人身不由己的处境。
16. "安敢辞驱驰":表示不敢拒绝被派遣奔波的任务。
17. "顾我性萧散":顾指顾及,萧散意味着无拘无束、恬静闲适,这是诗人的性格特点。
18. "轩裳缚伊尼":轩裳指华美的衣物和车辆,束缚表示受到制约,伊尼在此象征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感。
19. "何当出幕府":幕府指将帅在外地的营帐,这里表示希望早日离开官场,追求自在生活。
20. "还把江海麾":把指掌握,江海在这里象征广阔的世界,麾指指挥棒,表示诗人希望自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方向。
21. "思亲匪怀土":思念亲人但不留恋故乡,表明诗人看重亲情而并非仅仅眷恋乡土。
22. "君抱四方志":赞扬友人胸怀壮志,心系天下。
23. "扁舟羡鸱夷":扁舟指轻便小船,鸱夷是古人用来贮酒的皮囊,此处借指美酒,表达诗人羡慕友人的生活自在、潇洒。
24. "要先句践霸,乃以西子随":先是要达到的意思,句践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西子指美女西施,这句话比喻要实现成功,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25. "不妨食肉相":食肉相指荣华富贵的生活,表达了诗人认为功名富贵并非不可取,但要注意不过度沉溺其中。
26. "兼有绝俗姿":绝俗姿指超脱世俗的气质和风度,表明诗人虽身处尘寰却仍有不俗的品性。
27. "暂淹芙蓉幕":芙蓉幕指富丽堂皇的官邸,淹指逗留,表达了诗人暂时寄身于繁华闹市的心境。
28. "亟归凤凰池":亟指急切,凤凰池指皇帝的宫廷,此处表示诗人渴望尽早摆脱官场束缚,回归自然与平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琼花》,实际是在抒发诗人对生活的感叹和对自己的期许。首联以“平生湖海气,浪自青云期”开篇,描绘出诗人胸怀壮志,期待能在广阔的世界中有所作为的豪情壮志。紧接着,用“一为蓬莱游,时动泉石思”表达了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接下来,诗人在描述了那种不劳而获、无所事事的生活后,用了“尸素亦已甚,勇退夫何疑”表达了自己的质疑,认为那种生活过于奢侈浪费,应该果断舍弃。诗人希望自己能像柳下惠那样正直无私,并对未来充满期待。随后,诗人又以“归来食不足,三叹汝坟诗”描绘出自己的窘迫处境,不禁令人感到同情。在这样艰难的境地中,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表达了对亲情的重视和对名利的不屑。最后,诗人以“顾我性萧散,轩裳缚伊尼。何当出幕府,还把江海麾”表示虽然自己性格闲散,但仍希望能投身国家建设,服务人民。整首诗情感充沛,表露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末年,公元1118年,正值战乱时期。在这充满战火与悲痛的社会背景下,诗人蔡戡写下了一首咏琼花的诗篇——《琼花》。
蔡戡出生于书香门第,年轻时就才华横溢,颇负盛名。然而当时战乱频发,国家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目睹这一切的蔡戡心情沉重,他忧国忧民,希望以自己的诗文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侮。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蔡戡创作了这首《琼花》。
诗中的琼花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时也代表着诗人的美好理想与期盼。通过对琼花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现实,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