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一来边障地,走马过三秋。
万绪事常扰,九分春又休。
鸎花谁在目,霜雪只侵头。
从得风光住,风光可奈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来到边疆地区,骑马走过三个秋天。
无数琐事经常困扰,春天过去了九成。
黄莺和花朵在谁的眼中?风霜和雪只侵蚀头部。
如果能享受这里的风光,风光中也有无尽的忧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边障地:指边疆地区。
2. 三秋:即三年。秋,秋季,一年的一半,故用以表示时间较长。
3. 万绪:形容事情纷繁复杂。
4. 九分春又休:春天已经过去近九成的时间。九分,极言时间长。休,休息,这里指春天的结束。
5. 鸎花:莺啼花开,借指春天美景。
去完善
赏析
《感事》是宋代诗人韩琦的一首抒发感慨的诗歌。诗中描述了作者在边疆的所见所感,以及对时光的感悟和对生活的忧虑。
首先,“一来边障地,走马过三秋”,诗人用“一来”和“三秋”来形容来到边疆的时间之长,表明他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时间。“走马过三秋”形象地描绘出边疆戍边的繁忙生活。
接着,“万绪事常扰,九分春又休”,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琐事和时光流逝的无奈。尽管有许多事情困扰着他,但春天却已经过去了大半。这里的“九分春又休”暗示着春天的美好时光已经过去,意味着时间的无情流逝。
然后,“鸎花谁在目,霜雪只侵头”,诗人通过对比春天的花鸟和冬天的霜雪,表达了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虽然花鸟的艳丽还在眼前,但是霜雪已经悄然侵蚀他的鬓发,让他意识到岁月的痕迹。
最后,“从得风光住,风光可奈忧”,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忧虑。即使他想留住眼前的风光,却无法摆脱内心的忧虑。这里的“风光”既指自然景色,也喻指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综上所述,整首诗通过对边疆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中琐事和忧虑的思考。诗人以生动的形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嘉祐年间,韩琦身为宰辅大臣,有感于朝政局势和个人心境而写下《感事》这首诗。这一时期,正值新党旧党政治斗争激烈之时,朝局不稳、矛盾激化,给国家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韩琦少年成名,历任知州、尚书右仆射等要职,政绩斐然。作为北宋重臣,他积极参与政事,期望实现国家中兴和民众福祉。然而,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他屡次遭贬谪,壮志难酬。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道义,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与此同时,北宋晚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等问题日益严重。面对如此严峻的时局,韩琦忧心忡忡,对国家的前途和民众的苦难深感忧虑。因此,他以诗歌为寄托,表达自己对时事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这首《感事》诗中,韩琦通过抒发个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反映出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现实状况,以及自己对于改善这种现状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