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
两峰相对立,佛屋住中央。
有水地偏洁,无风心自凉。
林虚猿应谷,人定月归廊。
造物余清供,山栀一树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两座山峰对立而立,一座寺庙坐落于中间地带。
这地方靠近水源所以特别干净,即便没有风吹过也能感到清爽宜人。
山谷中回荡着猴子的叫声,人们在寺里休息,月光洒在走廊上。
这是大自然馈赠的宁静,山中栀子树散发出香气。
去完善
释义
1. 两峰相对立:指冷泉亭两侧的山峰相互对立耸立。
2. 佛屋:指冷泉亭所在的寺庙建筑。
3. 地偏洁:因为附近有山泉水的流动,使得地面显得特别干净清洁。
4. 无风心自凉:即使在无风的夜晚,因泉水流动产生的湿气也会让人感到凉爽。
5. 林虚猿应谷:树林的虚空处,传来山谷中的猿猴叫声。
6. 人定月归廊:人们在安静时,月亮就照在走廊上。
7. 山栀:栀子树,此处指的是冷泉亭边生长的栀子树。
8. 余清供:大自然提供的清凉享受。
去完善
赏析
《冷泉亭》刘黻是一首描绘冷泉亭景色的古诗。诗人以两峰相对立、佛屋住中央开篇,点明了冷泉亭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接下来描述了有水地偏洁、无风心自凉的环境,表现出冷泉亭宁静、清幽的氛围。接着用林虚猿应谷、人定月归廊的诗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冷泉亭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最后一句“造物余清供,山栀一树香”,则是借助于山栀的香气,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丝清新脱俗的气质。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冷泉亭的美景,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其独特的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冷泉亭》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刘黻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1195年前后。在这一年里,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与此同时,刘黻的人生际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遭受贬谪,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间疾苦。
在这个特殊时期,刘黻以冷泉亭为题,描绘了当时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他用“亭下水流春欲满,山围寒翠晓疑浓”的形象,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同时,他也用“试问游人今多少?江山如旧水空流”的诗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和百姓生活的艰辛。
在刘黻所处的时代,南宋朝廷内部纷争不断,外部又有金兵入侵,国家的危机感使文人墨客们纷纷投身于抗金救国的大业。刘黻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也在用自己的诗歌作品抒发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