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繙经台
仙人何代此繙经,叠石成台掌面平。
好是松风明月夜,恍然吹下步虚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哪位神仙古人在此朗诵经文?石台上层层叠叠,仿佛是一面巨大的手帕。正是这美妙的夜晚,月色如银,松风阵阵,仿佛听到天上的仙乐飘然而至。
去完善
释义
《古繙经台》注释:
1. 易士达:作者姓名,具体生平事迹不详。
2. 仙人何代此繙经:仙人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人物,何代指哪个时代,繙经指查阅佛经或讲解佛经。
3. 叠石成台掌面平:叠石指层层堆叠的石头,成台指建成的平台,掌面平指平台表面平坦。
4. 好是松风明月夜:好是表示赞美之词,松风指风吹过松树产生的声音,明月夜指月光照耀的夜晚。
5. 恍然吹下步虚声:恍然表示突然领悟的感觉,吹下指风吹动的声音,步虚声指神仙行走时发出的脚步声。
去完善
赏析
《古繙经台》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脱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和自然之美。诗中的“仙人”是指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人物,他们在这台翻阅经文,表明这个地方具有神圣的意义。诗人通过描述“叠石成台掌面平”这句,暗示了古台的历史悠久和历经风雨的沧桑感。
接下来的“好是松风明月夜”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夜景:夜晚的风吹过松树发出声响,皎洁的月光洒在台阶上,给人以宁静与愉悦之感。这声音如“步虚声”般让人仿佛飘然若仙,恍若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这里的“步虚声”是指古人祭祀时音乐中的一种,象征着仙人在云端漫步的声音,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对于宗教信仰的超脱境界的理解。
整首诗歌语言优美,富含哲理,引人入胜。它以仙人阅读经书的画面为引子,勾画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宗教气息的世外桃源,体现了作者对古台历史的敬仰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步虚声”一词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对于超脱尘世、心灵净化的向往之情,使得作品充满了深厚的宗教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繙经台》这首诗,出自于唐代诗人易士达之手。诗作于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即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这个时期,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下,诗人易士达正面临着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在科举考试中失利,未能在朝廷上崭露头角。然而,这并没有让他气馁,反而激发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他游历四方,结交文人墨客,通过诗歌来表达他的所思所感。
在贞观年间,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如设立僧官制度,兴建寺庙等。因此,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以佛教为主题进行创作。易士达也不例外,他以古繙经台为题,表达了对佛教事业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