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间观野菊
林峦露骨草无芽,枯柳吟蝉迹见沙。
莫道西风全肃杀,行边无处不黄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丘上还未发芽,只有裸露的泥土和干枯的小草,柳树上没有了绿叶,只能听到知了的鸣叫,在沙地上留下了它们的足迹。不要说秋天西风带来的是完全的肃杀之气,其实在秋天的时候,道路两边到处都能看到金黄色的花朵。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林峦:树林和小山丘,泛指野外山林之地。
2. 露骨:露出地面的岩石或骨头,这里形容山石裸露的景色。
3. 草无芽:指小草没有发芽生长出来。
4. 枯柳:枯萎的柳树。
5. 吟蝉:鸣叫的知了。
6. 迹见沙:痕迹和沙子显露出来的地方,这里指枯柳下的沙地。
7. 西风:秋天的风,这里代表秋天。
8. 肃杀:草木凋落、寒气逼人的景象。
9. 黄花:黄色的花朵,这里指野菊。
去完善
赏析
《途间观野菊》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歌。诗人易士达通过观察林峦、草无芽、枯柳、吟蝉等自然景物,展现出秋天的萧瑟与肃杀。然而,诗人在最后两句“莫道西风全肃杀,行边无处不黄花”中笔锋一转,提到了虽然秋天带来了肃杀之气,但在沿途的风景中仍然可以看到野菊花的绽放。诗人以此表达了自然界生命力的顽强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途间观野菊》这首诗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作者是易士达。在那个时候,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易士达本名张廷玉,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便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他的父亲张汝舟是著名学者,对诗、书、画皆有深入的研究,家庭环境熏陶了易士达的文学素养。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更加发奋攻读,终于以一篇《论治道疏》得到皇帝的赏识,进入朝廷为官。然而官场黑暗,使他感到压抑和失落,因此他开始寄情山水,寻访名胜古迹,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乾隆年间,清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诗歌、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易士达游历四方,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如《途间观野菊》等,这些诗篇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