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桥
听得鸣鸠逐妇声,行人相顾各心惊。
夜阑云散天如洗,乞得曹桥一路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着布谷鸟催促农人的叫声,过路的人们相互对视感到惊惧。
夜幕降临,云朵散去,天空如洗涤过般清澈明亮,只愿在通往曹桥的路上也能一片晴朗。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鸣鸠逐妇:鸣鸠,鸣叫的鸠鸟;逐妇,追逐妻子。这里描述的是鸠鸟在春天里追逐雌性伴侣的场景。
2. 行人:即指自己和其他路经此地的旅人。
3. 相顾:互相看,这里表示旅人们看到周围环境变化后的反应。
4. 夜阑:夜深之时。
5. 云散:云朵散去,表示雨过天晴。
6. 洗:洁净。形容雨后天空如同洗过一般清新明亮。
7. 乞得:祈求得到。
8. 曹桥:桥名,位于浙江嘉兴一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听得鸣鸠逐妇声”开篇,生动地描绘了春季早晨的景致。在古代,杜鹃鸟被看作是春天的象征,而“逐妇”则意味着催促妇女们起来劳作。诗人通过这一画面传达出春天的到来,同时也暗示了行人的匆匆赶路。
接下来,“行人相顾各心惊”,表达了在旅途中的人们听闻此声时的复杂心情。他们或许为春天的美丽而惊叹,也可能因为离家越来越远而感到焦虑。
第三句“夜阑云散天如洗”则是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绘,进一步展示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夜深人静之时,天空中的云朵散去,仿佛被清洗过一般清澈透亮。这种自然景象无疑为旅途中的行者带来了一份安宁与安慰。
最后,“乞得曹桥一路晴”作为诗的结尾,寓意着诗人希望能在曹桥这一带天气晴朗,这样他便能顺利地完成接下来的旅程。这里的“乞”字展现了诗人对美好天气的期许,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前路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曹桥》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诗作。这首诗描绘了曹桥的景色和诗人的感受。项安世是南宋著名的学者、诗人,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主。在这首诗中,他通过观察曹桥的美景,表达了对自己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曹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上,南宋政权虽然偏安江南一隅,但仍然努力维持国家的统治;经济上,南方地区的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商业和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上,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创作《曹桥》这一诗作时,项安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在政治上并不得意,曾因为直言不讳而遭受排挤。然而,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选择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在他的笔下,曹桥的美景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够触碰到人们的内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