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去远:远离。指离家远行在外。
2. 相忘:互相忘记。这里指离家远行的人与在家的人逐渐疏远。
3. 归近:归家接近。这里指离家远行的人回到家中。
4. 不可忍:难以忍受。这里形容人思念亲人的心情。
5. 儿女:子女。
6. 眉目:面目,容貌。
7. 略不省:稍微不清楚。
8. 喜极:非常高兴。
9. 不得语:无法言语。形容极度喜悦的状态。
10. 泪尽:眼泪流干。形容悲伤过度。
11. 方一哂:才笑一下。表示短暂的宽慰。
12. 了知:完全明白。
13. 忽忽:模糊不清。这里形容心情不安定。
14. 心未稳:心绪不稳定。
去完善
赏析
《示三子》是宋朝诗人陈师道的一首描绘亲子感情的诗。诗中,诗人以生动、真挚的语言表现了与孩子们团聚时的喜悦和激动之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表达了离家远行时容易相互忘怀,而临近家乡却无法忍受思念之苦的心境。
接下来,“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描述了与孩子们重逢的情景:他们近在眼前,却仿佛模糊不清。这种强烈的情感波动揭示了诗人对家庭的挚爱和对子女的关切。
然后,“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则表现了诗人见到孩子后的极度喜悦,以至于无法言语;泪水流尽后才露出笑容。这种情感的极端变化,使读者深深感受到了诗人浓烈的亲情。
最后,“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表达了诗人确认这一切并非梦境时的欣喜,但仍然感到心情恍惚不安。这两句深化了主题,反映出诗人对于亲情的珍视和对孩子们的牵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成功地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使得读者感同身受,深受感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示三子》是北宋诗人陈师道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公元1096年。陈师道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曾担任过国子监直讲等官职,后因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坚守气节的行为而遭到排挤,晚年生活颇为困顿。
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正值北宋中期,当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发展迅速,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同时,这一时期的士人阶层对儒家经典和道德修养有着很高的要求,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和家族教育的传承。
在陈师道的生活中,他曾受到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名家的影响,主张“以文载道”,强调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他的三个儿子陈衍、陈定、陈迪都是他在教育下一代时寄予厚望的子弟,这首诗正是他教诲三个儿子的箴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