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桑叹
美哉豳郊道,风日清且熙。
条桑纷冉冉,采蘩复祁祁。
盛时不可再,乱世诚堪悲。
守令既暗懦,凶黠何纷披。
千林非无主,夺攘无孑遗。
白刃鬭原野,长乂守路垂。
羸童拥树泣,弱隶空篮归。
更怜贫家女,束手看蚕饥。
尔蚕何不幸,生此叔季时。
千筐与万箔,委弃如京坻。
昔闻花门乱,倒麦折桑枝。
幸无风尘警,气象胡尔为。
天门万里远,吾君那得知。
恨无古肤使,观风采吾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丽啊这豳地的郊外,风和阳光都很清新和明亮。
桑葚纷纷地落下,采摘蘩草的人们络绎不绝。
繁荣的时代无法重现,混乱的世界实在令人悲伤。
郡守和县令都愚昧懦弱,奸邪之人纷扰肆行。
成千上万的树林却无人守护,强盗横行抢夺无一遗漏。
在田野中展开刀枪战斗,长久守护道路两旁。
瘦弱的孩子们抱着树木哭泣,疲惫的差役空着手篮子回家。
更让人同情的是贫苦人家的女儿,束手无策地看着她的蚕宝宝挨饿。
你们的蚕儿真是不幸,出生在这末世的时代。
千筐万箔的蚕丝被抛弃,就像堆积如山一样。
曾经听说花门的混乱,麦子倒伏,桑树枝干断裂。
幸运的是没有战乱的警报,然而这状况怎么可以这样?
距离京城的天门有万里之遥,我们的君王哪里知道这里的情况呢。
遗憾的是没有古代那样的使者,能够看到民间的风俗,为我传播这首诗。
去完善
释义
1. 豳:古代周族祖先公刘迁居地,位于今中国陕西省咸阳市彬县。
2. 美哉豳郊道:赞美豳地的郊外景色。
3. 风日清且熙:风和日丽,阳光灿烂。
4. 条桑纷冉冉:形容桑树枝繁叶茂的景象。
5. 采蘩复祁祁:采摘蘩草的过程繁忙有序。
6. 盛时不可再:美好的时光无法重现。
7. 乱世诚堪悲:身处混乱的世道确实令人悲伤。
8. 守令既暗懦:指当地的官员昏庸无能。
9. 凶黠何纷披:凶恶狡猾的人为非作歹。
10. 千林非无主:意指山林并没有真正的主人。
11. 夺攘无孑遗:表示抢夺事件频繁发生。
12. 白刃鬬原野:在野外挥舞刀剑相互斗殴。
13. 长乂守路垂:长期维持秩序的人坚守在路边。
14. 羸童拥树泣:瘦弱的儿童抱着树木哭泣。
15. 弱隶空篮归:身体虚弱的奴仆提着空篮子回家。
16. 更怜贫家女:更加同情贫穷家庭的女子。
17. 束手看蚕饥:束手无策地看着蚕饥饿。
18. 尔蚕何不幸:你的蚕是多么的不幸。
19. 生此叔季时:出生在这样的末世时期。
20. 千筐与万箔:形容众多的蚕茧数量。
21. 委弃如京坻:被丢弃的蚕茧如同堆积如山的粮食。
22. 花门乱:指花的凋落。
23. 天门万里远:遥远的天子所在地。
24. 吾君那得知:天子如何得知这里的情况。
25. 恨无古肤使:遗憾没有古代的使者出现。
26. 观风采吾诗:将所见所闻的风俗收集起来以创作诗歌。
去完善
赏析
《劫桑叹》是一首描绘战乱时期百姓困苦生活的诗篇。诗人高斯得以抒情的笔触,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战争场景的叙述,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注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在诗歌的开篇,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豳郊美丽的景色,然而美好的景象并不能掩盖战乱的残酷现实。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描述了劫掠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冲突。一方面,恶棍和盗贼猖獗;另一方面,老弱病残的农民和孩子只能在树下哭泣,而那些空着手回来的农民则显得更为无助。这一情景让诗人更加关注那些在战乱中受苦受难的百姓。
诗中还通过描述蚕农的损失和苦难,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在这里,诗人把蚕看作是百姓的化身,用“尔蚕何不幸,生此叔季时”表达对不幸遭遇的同情。最后,诗人把矛头指向了遥不可及的天子,质疑他们是否真正了解民间的痛苦。同时,诗人也希望有古时的贤臣来看到这一切,并将这一切写入诗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劫桑叹》是南宋诗人高斯得的一首忧国忧民之作。此诗创作于公元1276年,正值南宋末年的战乱时期,蒙元大军南侵,中原板荡,生灵涂炭。
高斯得生活在南宋末年,他在面对国家危亡的局势时,表现出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悲悯之心。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他以笔为刀,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他的这首《劫桑叹》就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创作的。
在当时,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铁骑肆虐中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高斯得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国家的命运感到忧虑,对百姓的苦难感到痛心。他用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战争和灾难的深深痛恨。
在这首诗中,高斯得通过对桑树的描绘,表达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强烈的对比,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