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钱
造化为炉巧冶成,儿童指似五铢轻。
买春无算空流地,润屋何心望满籝。
祇恐痴人思宿债,枉教处士负贪声。
汉皇不吝铜山赐,羞杀申屠恶妒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自然的神奇就像锻造的铁炉一般巧妙,孩子们拿着它就像拿着一枚小小的钱币那样轻松。
购买春天的花朵不计其数,但它们只是白白地流淌在土地上;滋润着屋子里的树木,却没有期望它们能结满果实。
我害怕那些痴迷于过去的人会对过去的债务耿耿于怀,以至于让那些隐居山林的人背负上贪婪的名声。
汉代皇帝慷慨地将铜矿赐予百姓,让人们免于因为嫉妒而引发的纷争。
去完善
释义
《苔钱》:
1. 造化为炉巧冶成:化,大自然;为炉,成为熔炉;巧冶,巧妙的手艺;成,制作完成。
2. 儿童指似五铢轻:儿童,小孩子;指似,指着说好像;五铢,一种古代钱币的名称。
3. 买春无算空流地:买春,购买春光;无算,无法计算;空流地,徒然浪费土地。
4. 润屋何心望满籝:润屋,使房屋显得更有光彩;何心,什么想法;望满籝,期望堆满钱筐。
5. 祇恐痴人思宿债:祇恐,恐怕;痴人,愚蠢的人;思,思考;宿债,以前的欠债。
6. 枉教处士负贪声:枉教,冤枉教导;处士,隐居之士;负贪声,背负贪婪的名声。
7. 汉皇不吝铜山赐:汉皇,汉朝的皇帝;不吝,不吝啬;铜山赐,赏赐大量的铜币。
8. 羞杀申屠恶妒生:羞杀,感到羞耻;申屠,复姓;恶妒生,恶毒嫉妒别人。
去完善
赏析
《苔钱》这首诗描绘了苔藓这种寻常可见的植物,诗中的苔钱形象地表现了苔藓依附地面的生长状态,同时也暗含了诗人的哲理思考。诗人以自然为师,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奇妙,并通过文字引导读者去观察、欣赏并体悟生命的存在。
首句“造化为炉巧冶成”,以锻造宝物的比喻引出苔藓的生成过程,将大自然作为技艺高超的熔炉,让苔藓在无形中自然地形成。接下来的“儿童指似五铢轻”则是借孩子的童真视角来看待苔藓,言下之意是这种植物虽然微不足道,但在孩子们的眼里却充满了乐趣与惊奇。
紧接着的“买春无算空流地,润屋何心望满籝”则暗示苔藓生长的常态:它们总是默默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为自然增添生机,但却从不计回报。诗人以此比喻人生的态度,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
诗的第四句“祇恐痴人思宿债,枉教处士负贪声”则是诗人的警世之言。这句寓意如果人们只看见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大自然的重要性,必将招致不良的后果。这里以苔藓的形象警示世人,告诉人们要尊重生命,珍惜当下,勿因贪婪而破坏生态平衡。
最后两句“汉皇不吝铜山赐,羞杀申屠恶妒生”则是对权贵阶层的批判。诗人借此表明即使贵为帝王,亦不能肆意破坏自然法则。本句通过对比苔藓和大自然的恩赐,以及那些为了财富而不惜一切手段的人,揭示了贪婪与无知所带来的无尽羞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苔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25年,当时白居易已步入老年,担任太子宾客的闲职。这一时期,他的人生际遇较为平静,逐渐从政治风波中抽离出来,开始关注身边的小事物,以表达他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感悟。
在《苔钱》所描述的那个时代,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斗争激烈。然而,正是这个时期,诗歌艺术达到了顶峰,许多著名诗人都活跃在这个时代,如杜甫、李白、杜牧等。白居易则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诸多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状况。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观察和描绘苔藓生长在大街小巷的钱币形状,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思考。他巧妙地运用苔藓的形象来象征金钱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在金钱面前的表现。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象,成为了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