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上左丞相王国公

标题包含
上左丞相王国公
张公笔与造化争,壁上蟠屈苍龙形。 爪牙鳞角俱峥嵘,苦犹未点双眼睛。 旁人骇见疑其故,古钥神机公自露。 龙眼已空睛更具,吐雾喷云恐飞去。 人初不以公为然,尝试点之龙形全,疾雷破壁龙上天。 吾骨雅似龙偃蹇,眼高已去天不远,变化犹须公一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曾丰(1036-1107),字幼度,号知稼翁,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之弟。 曾丰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张先生画笔下的作品,仿佛在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较高下,描绘出盘踞在墙上的苍龙形态。那凌厉的爪牙和闪亮的鳞片无不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只是这双龙眼还未点上神采。众人见状纷纷称奇,猜测其中的玄机,而张先生则在谈笑间透露了奥秘。待他点晴完毕,这苍龙仿佛活了一般,吞吐云雾,仿佛要破空而去。一开始大家都认为张先生言过其实,但当他画完点睛之笔时,龙腾天际的一幕让大家惊叹不已。我的气质就像这龙一样不屈不挠,只要我的眼光够高,我离天空就不远了,就像苍龙一样,只要有张先生的一点灵光,我也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完善
释义
《上左丞相王国公》曾丰 注释: 1. 张公:这里指的是东汉末年著名书法家张芝。他在书法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被誉为“草圣”。 2. 造化:指天地自然。 3. 壁上蟠屈苍龙形:描述了张公在墙壁上所画的苍龙形象。蟠屈,指龙盘旋的姿态;苍龙,是古代中国对龙的称呼之一。 4. 爪牙鳞角俱峥嵘:形容苍龙的爪子、牙齿、鳞片和角都非常威武雄壮。峥嵘,这里是形容物体高大峻峭的样子。 5. 苦犹未点双眼睛:描绘了苍龙的形象还没有画上眼睛。 6. 旁人骇见疑其故:形容别人看到苍龙形象时感到非常震惊和疑惑。骇见,指看到非常震惊的事物。 7. 古钥神机公自露:表示张公掌握着神奇的书法技艺,不张扬却能显露出来。古钥,比喻独特的技艺或方法。 8. 龙眼已空睛更具:说明虽然苍龙的眼睛已经被点上,但眼睛看起来仍然炯炯有神。 9. 吐雾喷云恐飞去:形容苍龙形象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飞走。 10. 人初不以公为然:表达人们刚开始并不认可张公的技艺。 11. 尝试点之龙形全:表示当张公开始点上苍龙的眼睛后,整个苍龙形象立刻变得完整生动。 12. 疾雷破壁龙上天:形容苍龙腾空而起,气势磅礴。疾雷,即闪电,比喻速度极快。 13. 吾骨雅似龙偃蹇:表示自己有着和苍龙相似的傲骨,不会轻易向困难低头。偃蹇,形容人的品格坚贞不屈。 14. 眼高已去天不远:表示自己眼界高远,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15. 变化犹须公一点:表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还需要像张公这样的高人指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以张僧繇画龙为主题的诗歌。曾丰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张僧繇的绘画技巧和画作特点,同时也借龙的神韵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理想抱负。首先,诗人以“张公笔与造化争”开头,充分肯定了张僧繇的画技之高,可与天地相媲美。接着描绘了壁画上的苍龙形象:“爪牙鳞角俱峥嵘,苦犹未点双眼睛”,突出了龙的威严、霸气和生动的质感。而关于龙眼部分的描绘,则尤为出彩:“旁人骇见疑其故,古钥神机公自露。龙眼已空睛更具,吐雾喷云恐飞去。”这里的“古钥神机”意指张僧繇独特的绘画技巧,他能在不点睛的情况下使画面栩栩如生,增添了龙的神秘色彩。诗的最后部分则强调了张僧繇的点睛之笔的重要性,他的点睛使龙跃然于壁,如同“疾雷破壁龙上天”。这同时也寓意着曾丰的自我期许,他渴望在张僧繇的点化下实现精神的飞跃,成为翱翔天际的蛟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左丞相王国公》是南宋诗人曾丰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当时南宋朝廷正面临着金兵的威胁,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在创作这首诗时,曾丰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江南西路安抚使司参议、知州等职,后因反对秦桧和议而被罢官。在这段时期,曾丰亲眼目睹了国家的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对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 在曾丰所处的时代,南宋朝廷内部腐败严重,许多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而金兵的不断侵扰也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曾丰以笔为刀,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丞相王国公的期望,希望他能担起重任,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