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
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
管领群臣来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课堂上有着智慧的谋臣,边境有勇猛的战士。
天时、地利以及人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时机。
燕子可以被射杀,也可以被保护,关键在于具体情况。
现在我们在楼台上共享佳肴,将来我们将会踏上山川利剑、秩序重归。
整个城市的人们共同颂扬着英勇之风,每一个臣子都在分享这份喜悦,共同庆贺这伟大的胜利。

去完善
释义
1. 堂上:指朝廷或国家权力中心。
2. 谋臣:出谋划策的文臣,此指朝中大臣。
3. 帷幄:本指军帐,此处借指朝廷或国家权力中心。
4. 边头:边疆地区。
5. 猛将:勇敢的将领,指武将。
6. 干戈:兵器,代指战争。
7. 天时地利人和:指成功的三要素。
8. 燕可伐与曰可:引用孟子关于征伐燕国的观点,表示虽然孟子认为可以征伐,但并不代表作者同意这一观点。
9. 楼台:指华丽的宫殿。
10. 鼎鼐:指朝廷官员,借指国家政权。
11. 他时:将来某个时候。
12. 剑履山河:手持宝剑,脚踏山河,形容军事力量强大。
13. 都人:都城居民,此指全国人民。
14. 大风歌: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寓意国家富强。
15. 管领:管理。
16. 群臣:文武百官。
17. 贺:庆祝。

去完善
赏析
《西江月》是一首描绘英雄壮志的词,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辛弃疾立志报国、为民请命的雄心壮志。上阕以“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起笔,描绘了朝野上下齐心协力,共谋国事的情景。接下来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则是对这种团结一致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辛弃疾对未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下阕则以“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展现出在战胜敌人之后,国家昌盛的辉煌景象。最后的“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则是通过百姓的喜悦之情,进一步渲染了胜利之后的欢庆气氛。整首词充满了豪情壮志,展现了辛弃疾的高尚情操和英雄气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江月》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辛弃疾的一首词。此词约创作于公元1181年至1192年之间,正值金兵南侵,国家局势动荡的时期。此时的辛弃疾因为力主抗金,屡次上疏献策,但未被采纳,还被弹劾免官,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别墅,过着闲适的生活。
这一时期,辛弃疾在远离朝政的日子里,常常登高望远,怀念北方故土,担忧国家命运,家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交织在一起。他以西江月的词牌名写下了这首寄托忧国忧民之情的词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