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壶山

标题包含
题壶山
井邑斜连北,蓬瀛直倚东。秋高岩溜白,日上海波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村落连接着北方,蓬岛和瀛洲直接靠向东方。秋天的时候,山岩上的流水如同白色丝带,太阳升起时,海面上的波涛泛起红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井邑:指城市或乡村。这里指的是壶山的地理位置。 2. 斜连北:描述壶山与城市相连的方向。 3. 蓬瀛:指的是蓬莱山和瀛洲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这里用来形容壶山的美好景色。 4. 直倚东:描述壶山的位置,背靠东方。 5. 岩溜白:形容壶山石泉的颜色。 6. 海波红:描述海水在阳光照射下的颜色。
去完善
赏析
翁承赞的这首《题壶山》是一首描绘壶山美景的佳作。诗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观察,向我们展示了壶山周围的美景。首先,“井邑斜连北,蓬瀛直倚东”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地理位置的角度,将壶山与附近的居民区、仙境蓬莱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壮观的氛围。紧接着,“秋高岩溜白,日上海波红”这两句则抓住了秋天的特征以及海日的特点,描写出壶山的壮丽景色。秋天到来,岩石表面的流水变得清澈透明,仿佛能感受到凉意;而在阳光的照耀下,海浪泛起一片红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壶山的美丽风光,更传递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壶山》是唐朝诗人翁承赞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907年。此时正值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翁承赞,字文尧,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唐末五代著名的文人、政治家。 在翁承赞创作此诗的时期,他曾担任过唐朝的谏议大夫、翰林学士等职位,后因战乱流亡到南方,成为吴越国的臣子。这一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既经历了唐朝的繁华盛世,也目睹了战乱带来的流离失所。这样的经历使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和世事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创作《题壶山》时,翁承赞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无法回到故乡,也无法再回到过去的繁荣时光。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选择了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他在诗中写道:“浊酒一壶家万里,雁声两字月三更。”表达了虽然身处异乡,但心中仍然眷恋着家乡的情感。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使这首诗成为了咏怀思乡的佳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