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七日食梅子有感
春事已随花事残,东风急处省凭栏。
枝头青子生来苦,守得黄时也自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的事情已经随着花朵凋谢而结束,东风猛烈吹过,让人不再倚靠栏杆。枝头上的青青果实生长出来,品尝起来却苦涩无比。等待它们成熟变为黄色时,味道虽然好了一些,但仍然有些酸涩。
去完善
释义
1. 春事:春天的景物和活动,这里指春天的花开花落等景象。
2. 花事:花朵开放和凋谢的事情,这里指花的开放和凋谢。
3. 东风:春风。
4. 省:减轻,降低。
5. 凭栏:依靠栏杆。
6. 枝头青子:指梅树上刚结出的果实,青色。
7. 生来苦:天生味道苦涩。
8. 守得黄时:待到黄色的时候,即等到果实成熟时。
9. 也自酸:也表示味道酸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梅子的生长过程为隐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句“春事已随花事残”点明春天的消逝和花朵的凋谢,意味着美好时光的逝去,引出了诗人的感叹。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描述了东风吹过,梅子树枝头初生的青涩果实,以及它们在成熟后依然保持酸味的特点。这里的“生来苦”和“守得黄时也自酸”是对人生的一种隐喻,揭示了人生的艰辛与困境始终伴随着我们,无论我们在何种境遇下,都必须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舒岳祥是南宋诗人,他这首诗《三月十七日食梅子有感》作于南宋末年,大约在公元1275年左右。这个时期正是南宋朝廷在蒙古军队的猛烈进攻下逐渐崩溃的时期。诗人在这一特殊时期感慨颇多,梅子的酸涩引发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反思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舒岳祥生活在南宋末年,他亲眼目睹了蒙古铁蹄下的江山破碎、民生疾苦。他在国家危亡的时刻,选择投身抗蒙斗争,然而最终未能挽救国家的灭亡。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世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在他的诗歌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这个时代,南宋朝廷腐朽不堪,蒙古铁骑横戈南下,国土破碎,人民流离失所。诗人舒岳祥在这种环境下,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他通过对梅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