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
北登渤澥岛,廻首秦东门。
谁尸造物功,凿此天池源。
澒洞吞百谷,周流无四垠。
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
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
超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
秦帝昔经此,登临冀飞翻。
扬旌百神会,望日群山奔。
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
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向北登上渤海之滨的小岛,回首望去是遥远的秦朝都城之门。
是谁担起了创造万物的大任,开凿出这神奇的湖泊源泉?
浩渺的水面接纳了百川汇聚,无垠的水域周流在天地之间。
在那广阔无边的水域尽头,隐约可见天地的根源。
太阳从正中间冉冉升起,仿佛可以伸手抚摸到扶桑树。
那遥远的蓬莱山巅,想象中的黄金宫殿似乎依然存在。
秦始皇当年曾经经过这里,登高远望期盼着腾飞翱翔。
张扬起旗帜召唤百神齐聚,望着日出时分的群山沸腾。
但徐福最后究竟完成了什么,令人艳羡的门徒们如今只剩空洞的言语。
只有那石桥留下的足迹,见证着千年的潮水侵蚀的痕迹。
去完善
释义
1. 渤澥岛:位于山东龙口市,是中国最大的陆连岛。渤澥指渤海。
2. 秦东门:秦始皇东巡的著名遗迹之一,地点在今江苏连云港附近。
3. 天池:本指天上的池,这里用来形容海的辽阔。
4. 澒洞:指海水广大无边。
5. 周流:环流,即海洋环绕陆地。
6. 四垠:四方边界,这里指四海。
7. 廓然:空旷的样子。
8. 混茫:广阔无边的样子。
9. 望见天地根:古人认为天地的根本在于海边。
10. 白日自中吐:太阳从海上升起的景象。
11. 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地。
12. 扪:触摸。
13. 超遥:遥远的地方。
14. 蓬莱峰:传说中的蓬莱山,位于东海之上。
15. 金台:黄金台,相传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用以招揽天下贤士。这里是借指秦始皇时修建的豪华行宫。
16. 冀飞翻:希望能凌空飞翔。
17. 扬旌:高举旗帜。
18. 百神会:指秦始皇召集百神于海上。
19. 望日:望见太阳升起。
20. 群山奔:比喻群臣随从皇帝出行。
21. 徐福:古代著名方士,曾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
22. 门徒:指跟随徐福出海的人。
23. 空言:指徐福未找到长生不老药。
24. 石桥:即“神仙桥”,位于蓬莱阁下的丹崖山巅,相传为八仙过海时的遗踪。
25. 潮水痕:海水涨落留下的痕迹。
去完善
赏析
《观海》是唐代诗人独孤及创作的一首描绘海景的诗作。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渤海、秦东门的描绘,展现出了大海的广阔无垠和磅礴气势。同时,通过引用秦始皇和徐福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的开篇,诗人北登渤澥岛,回望秦东门,意在表达大海的辽阔与历史的长远。接着,他以“谁尸造物功,凿此天池源”的设问,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接下来的描绘中,诗人运用“澒洞吞百谷,周流无四垠”等诗句,展现了大海的浩渺无际和汹涌澎湃。
在描述了大海的壮观景象后,诗人又以“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等诗句,表现了自己登高望远、胸怀壮志的心境。紧接着,他引用了秦始皇和东游蓬莱的传说,表达了对古人求仙问道之事的深思。
最后,诗人以“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结尾,揭示了历史的虚无和人世的沧桑。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又有对历史人物的深深感慨,显示出诗人深沉的思考和独特的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海》是唐代诗人独孤及创作的一首描绘海景的诗篇。这首诗作于公元750年前后,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前夜,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但国家依然繁荣昌盛。
独孤及是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目睹了盛世背后的危机。在创作《观海》时,独孤及身处沿海地区,大海的景象触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他在诗中将大海比喻为国家的广阔疆域,表达对国家繁荣的期许和对战乱平息的祈盼。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对外交流频繁,海洋贸易日渐繁荣。沿海地区成为各国商贾云集之地,也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这样的背景下,独孤及通过对大海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他对国家强盛的期望以及对民生福祉的关注。
去完善